0%

《乌合之众》,作者勒庞,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这本书也是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之作。
懂得群体心理学,就像拥有一道强光,照亮了许多历史现象和经济现象,没有它,那些现象就很难看清。
作者围绕着群体心理学,思考了群体中人的行为特点进行了讨论。
作者认为,人在群体中会失去独立意识,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因为感觉到集体力量的强大、有法不责众的心态、在群体中情绪受到暗示和传染,激情燃烧、感情强烈而极端。一个人独处时,他可能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但是一旦加入某个群体,就便成了野蛮人,凶残、易怒、充满暴力。
回想一下,在中国发生的很多事情,都印证了作者的这个观点,例如:文化大革命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反动派、革命派、红卫兵都是一个群体的活生生的体现。
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好坏,都有简单化和极端化这双重特点。他们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也可以表现得无比忠诚、勇于牺牲、无私无畏,他们会很容易受到荣誉、名誉、国家或者宗教的名字而赴汤蹈火,牺牲性命。
群体的犯罪是在强烈的暗示下进行的,从法律上说是有罪的,但确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罪行。
很多伟大的领袖都能够利用群体的特点,来达到目的。
而信仰的力量永远是最强大的,罗马帝国维持其统治,靠的不是武力,而是靠它激起的虔诚的信仰。通过宗教形式,让信仰在人们心中确立,又通过宗教形式,使得信仰免受讨论。所以伟大领袖的重要作用就是创造信仰,不管是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社会信仰,还是一个主张、一个人物或者一个作品。
通过言语的艺术,领导者通过断言、重复、感染,暗示给群体的观念,通过绝对化、简单化的形式,把领导者的思想灌输到了群体当中。
人类的进化,几万年来,科学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例如人类已经能够发明计算机来打败人类围棋高手。但是,人类的智慧,现代人和古人,反而没有太多的差异。甚至,古人因为经历的事情更多、受到的苦难更深,在做人境界、智慧上比现代人更胜一筹。所以说群体的心里学、群体的弱点,在现在社会也有同样的价值。
其它好观点:
1、制度和法律是人们内心精神的体现形式,反映了人们内心精神的需求。既然是人们内心精神诞生了制度和法律,制度和法律就无法改变它。
2、从观察中得到的结论往往是不成熟的,我们看得见的现象背后,还有看不清楚的东西。甚至在这些东西背后,还有看不见的东西
3、陪审团容易受感情因素影响,但这也侧面缓冲了法律的严厉性。如果是法官必须按照法律行事,而现实上往往是法外有情的。
所以最好的律师就首要的是影响陪审员的感情。

房地产是一个管理复杂、成本敏感的企业。为了控制风险、保证利润率,每个企业都在最求卓越的成本管理模式,实现精细化、专业化的成本管理目标。
房地产的成本构成,一般分6大成本科目:土地成本、前期工程费用、建筑安装工程、市政及环境工程、公共配套工程、开发间接费用;3大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
而房价的构成,按照平均水平估计如下:
房价=土地成本(30%)+建安成本(20%)+三大费用(10%)+税费(15%)+利润(25%)
所以,建安成本、三大费用,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关注点。
房地产成本控制从最初以合同造价控制的事中管理模式,慢慢发展到以目标成本控制的事前动态成本管理。
目标成本控制过程当中,也发现了一些弊端。
目标成本是以科目的粒度来分解,而实际生产是以合同为载体管理,两者有着天然上的差异。导致,在实际生产过程当中,签订合同(或招标)时需要逐个对应目标成本的科目进行绑定、拆分、对比。给一线人员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同时,对一线人员的成本素质要求非常高。
有没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法呢?(见下图)

阅读全文 »

趁着AlphaGO掀起的热潮,这周看完了《人工智能的未来》,一本谈论人工智能关于计算机技术原理、神经学、哲学的书籍。
关于人工智能的定义,技术上和哲学上都颇具争议。
图灵测试提供了一种技术的、可衡量的手段;但在哲学上,人工智能永远回避不了关于意识或自由意志的问题。
关于自由意志,叔本华提出:“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但在生活中任何给定的时刻,你只能想做一件确定的事情,除此之外,绝对没有任何其它事情。”这种决定论的思想,和我们认为我们可以选择我所爱、做我所选大相径庭。
而作者认为,当机器说出它们的感受和感知经验,而我们相信它们所说的是真的时,它们就真正成了有意识的人。
作者通过思维模式识别理论、隐马尔可夫层级模型、遗传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阐述了人工职能领域的进展,同时基于信息科技遵循指数增长的规律,提出了加速回报定律,乐观预计智能机器人在未来几十年内会出现。
从最初的人工耳蜗、人工眼球到人工大脑的扩展,非生物系统的引入(特别是人工大脑技术),是否会产生另外的我,而我们大部分思想(甚至全部)存在云端,是否就可以得到“永生”。
数学家斯坦·乌拉姆说过:“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对人类生活模式的改变的进展在朝着人类历史上某种类似奇点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奇点之后,我们现在熟知的社会将不复存在”。
这一天,对人类来说是喜还是忧?人类是通过自己的智慧毁灭了自己还是得到了永生,谁能说清楚呢?

一些我们日常司空见惯的名词,原来别有含义。
例如:南无阿弥陀佛的南无(读na mo 一声)是“敬礼”的意思,如来佛不是一个佛而是“佛陀”的统称,例如可以说释伽牟尼如来。
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就是关于人世间的苦,然后教导人消灭苦的法。而基本的思想就是空及轮回的思想,依据的原理就是诸法由因缘而起。
掩卷沉思,突然想到从小看到大的《西游记》。
之前对于唐僧取经,简单的理解就是为了到西天拿到经书,然后就可以成佛了。
现在回想,在取经途中,经历各种考验、诱惑、危险才是他们成佛的缘。
或者证到无上大觉而成为佛陀,或度己度众生而成了菩萨,或者六根清净证入涅槃而成为罗汉,一切由因缘而起。
人生就像一条漫长的取经路,开始的目的就是经书。可是,当我们达到终点的时候,才发现,真正能够成就我们的,恰恰是旅途上你经历的那些事、遇到的那些人。

出于中国政治宣传的需要,作为美国同伙之一的以色列总是以一副欺凌巴勒斯坦的面目出现。
但是《耶路撒冷三千年》,却给我们展现了犹太人三千年来备受磨难、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历史。
因为耶稣受难的缘故,犹太人成了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的冲突对象,而耶路撒冷的神圣性又使犹太人的应许之地,成了各大帝国的必争之地,罗马帝国、波斯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的铁骑都曾从耶路撒冷踏过,希特勒的“最终解决方案”,更是使犹太人面临灭族的危险。
当你回顾起中国的百年屈辱史,更能感同身受到犹太人对于民族生存、安全的关注,也就自然了解以色列一系列看似强势的行事方式,当然,巴勒斯坦的人民也是如此。
但是,作为三大宗教的圣地耶路撒冷,冲突只是唯一的选择吗?

  这个学期,桐桐好像突然长大了。
  有了很强烈的独立意识。
  作业基本能自己主动独立完成,这学期爸爸都不需要给他检查作业了。
  另外,也能主动和别人打交道了。
  这学期,也会受同学影响,帮他买了相机、手表,因为周围的同学基本都配备了这些。
  不过,也慢慢看出有点青春期的意识了,有点和妈妈作对。
  PS:桐桐上个月参加学而思的新概念英语背诵比赛,拿了二等奖。不错!

  这个月以来,桐桐开始带OK镜了。
  桐桐是个比较敏感的小孩,所以妈妈帮他带的时候,有时候往往要尝试好多次。
  爸爸没耐心,就骂桐桐。
  有一天晚上,带好OK镜之后,桐桐伤心的说:“爸爸,我带不好OK镜,我很自责。你骂我,让我觉得我比别人差。”。
  听了这话,搞得爸爸很内疚。
  桐桐其实是个很自觉的小孩了,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
  爸爸以后还是对桐桐多鼓励,爸爸也需要改变自己。

  很久没在这里写博客了。
  慢慢转到了微博以及微信。
  8月份开始,桐桐配了OK镜了,因为检查出来300度,希望能控制好度数。
  因为公公病了,这个暑假的旅游计划都取消。只是利用周末时间带桐桐去了深圳东部华侨城和南沙。东部华侨城人太多了,不好玩,还好去了大梅沙沙滩,玩了一会。南沙大酒店还不错,不过南沙的海滩实在不像海滩,在南沙去了一趟天后宫。第二天就去了十九涌吃海鲜,多亏了百度地图,那个高德地图老说GPS未定位,害人不浅。
  PS:史阿姨这个8月1日离职了,在我们家做了好多年了,还有点舍不得呀。
  PS:桐桐上学期考了个全班第二名,还不错。

  桐桐班的凯伦这学期转学了。
  琪殷,开学到现在也没有来,怀疑也是转学了。

  桐桐今年春节后终于自己睡了。大概在初八的时候,就自己睡。
  并且适应得很好。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