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本不错的信息处理数学原理科普书。一些复杂的信息问题、工程问题,经作者之手,把背后的数学原理通过简单的形式展示出来,让普通读者明白到了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了数学的美。
这本书,背后也道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基础数学理论研究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书中提到,布尔代数,在19世纪布尔提出的80多年时间里,一直默默无闻,在实际生活中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直到1938年香农提出在电路开关中应用布尔代数来处理之后,才开始在数字电路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布尔(George Boole) 是十九世纪英国一位小学数学老师。他生前没有人认为他是数学家。布尔在工作之余,喜欢阅读数学论著、思考数学问题。1854 年“思维规律”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aws of Thought, on which are founded the Mathematical Theories of Logic and Probabilities)一书,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逻辑问题。

读者也许会问这么简单的理论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布尔同时代的数学家们也有同样的问题。事实上在布尔代数提出后80 多年里,它确实没有什么像样的应用,直到 1938 年香农在他的硕士论文中指出用布尔代数来实现开关电路,才使得布尔代数成为数字电路的基础。所有的数学和逻辑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等,全部 能转换成二值的布尔运算。

不管索引如何复杂,查找的基本操作仍然是布尔运算。布尔运算把逻辑和数学联系起来了。它的最大好处是容易实现,速度快,这对于海量的信息查找是至关重要的。它的不足是只能给出是与否的判断,而不能给出量化的度量。因此,所有搜索引擎在内部检索完毕后,都要对符合要求的网页根据相关性排序,然后才返回给用户。

像作者说的,布尔代数对于数学的意义,等同于量子力学对于物理学的意义,他们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从连续状态扩展到了离散的状态。
因为作者是搜索方面的专家,所以,作者对搜索涉及的数学建模、有向图、矩阵、统计、概率、迭代等方面进入了深入浅出的描述。
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到比较两个集合的是否一样的时候,提到了各种算法的优劣性。最基本的算法是采用逐个元素的比较,好一点的是排序后再比较。但是作者提出,其实最优的方案的是,采集每个词的信息指纹----数字,然后对这些数字求和比较,就能马上知道两个集合是否有差异了。因为采用的信息指纹是伪随机数,不同信息指纹加减乘除之后相同的概率非常小。信息指纹在判断网页相似性、论文抄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说的一点是,因为密码学不是作者的专业,感觉本书在密码学方面讲得不够透。密码方面的知识建议参考(知乎)关于老和尚小和尚讨论密码的问题

阅读全文 »

受不了新浪博客乱七八糟的广告,终于下定决心搭建GitHub个人博客了。GitHub及Hexo的安装,NexT主题配置,Sublime Text编辑器、Mark的使用,一天的努力,终于大功告成。
从今天开始,以后就在这里记录工作心得、生活心得、读书心得,分享亲子时刻。
之前几年记录的博客做了备份,并且还保留在新浪博客上忆桐之家
以后有空再蚂蚁搬家般,把新浪博客迁移过来,目前貌似只能手工处理:-(

阅读全文 »

大概04年左右的时间,当时横下心,把手头所有的关于技术方面的书籍都扔了,包括看了至少3遍的《Thinking in java》。
那时候,自己寻求转型,决定不再走技术路线。
所以,后来看的书慢慢偏向了管理、历史和文化方面。
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有点矫枉过正。
长时间没有系统的看技术方面的书,导致对新的技术没有一点概念。
所以,最近又慢慢的把技术方面的书捡回来看了,特别是新的技术方面的书,当然,还有需要恶补。不过,现在看书和以前看的类型还是有大的不同。以前看的书偏重于技术细节方面的书,看完是需要实践的。现在看的书侧重于原理,看完需要对某项技术有认识,明白原理,方便做出技术方面的判断。

人的轨迹是一个类似旋转楼梯的圆,从高空俯视下去只有一个圆,但其实每一个相似的原点,都是起点。只要勇敢走下去,我们就像DNA的模型一样,螺旋式上升

这个学期因为搬到了广雅,离单位远,上下班各需要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所以,捡起了之前的Kindle,利用上下班途中的时间拼命看书。
坚持了2个月,发现人特别累,看完书,到单位累;看完书,回到家累。
后来,反思了一下,上下班时间反而是一个好好让自己思考的好时间。这段时间没有人打扰,可以放空自己的思想,可以旁观芸芸众生。
现在,我们缺乏的不是资讯,反而是思考。
当然,因为减少了途中的看书时间,也只能好好利用上班或者在家的空闲时间看书了。

阅读全文 »

全书看完,受到的启发是,关注20%有价值的事情,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根据80/20(帕累托法则)的思维,阐述了一种反常规的思想:我们所说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并不存在,我们收获的80%往往是耕耘的20%所产生。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应该是找出那创造了80%价值的20%投入,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全文 »

参考资料:架构设计中常用的视图模型----架构蓝图--软件架构 "4+1" 视图模型
一本大杂烩,涵盖了软件架构方方面面的知识,包括宏观的、微观的。所以看的过程觉得特别混乱。
不过如果在实践软件架构过程中,还是一本好的参考书,在架构处理的过程中的各种情况,作者都有涉猎。
另外,就是本书的翻译有点拗口,很多都是按英语的语序直接翻译过来,有些术语的翻译也不是很准确,建议对于一些术语的翻译,最好同时还保留英文,方便读者的理解。
本书的读书笔记如下。

一、架构的总体原理

1、总图

阅读全文 »

从0到1,从无到有,是质的变化,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主要力量,也是一个公司能够拥有垄断利润的关键。每个企业都必须时刻思考如果抓住0到1的机会,而不是挤入从1到n的那种完全竞争状态的市场。
从0到1,是一种跨越性的创新,应对了中国那句古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就是从无到有的跳跃。从0到1,所以从奇点形成了我们的宇宙;从0到1,所以有了现代工业革命;从0到1,所以有了现代的信息技术。
从0到1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追求。但是如何能够让自己发现0到1的机会,这才是成功者和普通人的区别。作者强调了要敢于挑战、独具一格的性格,要在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寻找利基市场,再利用自己技术壁垒,扩大市场,并形成垄断性的利润。那种通过技术的创新改变人类生活的垄断,是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因为他们通过解决独一无二的问题取得了创造性垄断的地位。像作者说的,每个企业都在追求垄断性的利润,完全竞争会吞噬企业的利润,使企业只着眼于目前的利益。所以,每个企业要思考未来10、20的世界的样子,然后思考企业能利用到哪个机会,从而抢先一步,占领市场,并且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或者技术是替代品10倍优势,来保证你的竞争优势。
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Paypal黑帮的个人背景和性格,这几个人后来都成了硅谷的著名的创业者或投资人(例如火箭发射回收、特斯拉电动汽车的创始人马斯克Musk)。他们那种敢于挑战、独立思考、敢于和别人不一样的风格是他们创业成功的必要素质,而反思中国的教育,却是希望把大家培养成一个模子的,人云亦云的考试机器。
作者也思考了未来社会智能机器人的竞争问题,作者认为,人类之间的竞争,是涉及一种资源竞争的零和竞争。而机器人不需要和人类竞争资源,所以机器人应该是人类的好帮手,是人类提升生活水平的工具。当然,当超人工智能的出现,人类的将来是怎么样,其实谁也说不清楚。
名句摘录:
1、尼采曾在精神错乱前写道:“个人发生精神错乱很少见,但对群体、政党、国家、时代而言,精神错乱却很普遍。”

阅读全文 »

一本关于机器学习的实用教程,涵盖了从原理、案例到程序实现(Python)的全面介绍。
机器学习就是从数据中发现数据背后的本质,捕获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和模式。
机器学习的核心就是算法,而算法的基础就是一序列的数学知识,包括统计、概率、矩阵等方面的知识。机器学习除了能模拟专家做出一些有目标的预测之外,还能根据数据获取背后的分类和关联关系,并做出预测。
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数据无处不在,如何利用好这些数据、如何发挥这些数据的价值,是人类的挑战,也是每个人的机会。
工业革命使机器成为了人类的另一双手,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而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将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大脑,促进人类从目前的脑力劳动升级到更有创造力的活动中去,造福人类的生活。
在以后的年代,因为机器学习的基础就是统计,统计学将成为一门最热门的科学。
这本书烧了好多脑,从第一遍的一知半解,再到第二遍的难点突破和脑图笔记分解,到第三遍的框架理解和梳理。
也不说那么多了,经过整理的框架如下,具体的内容在脑图文件中可以展开。
如果想深入学习机器学习的算法的话,这本书还是一个不错的推荐。

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随着女儿莉迪亚的死亡,轰然倒塌。
事情真相,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剥开, 死亡的真相渐渐明朗。
一个建立在互不沟通基础上的幸福,像五彩肥皂泡一样,脆弱得承受不了一根稻草的压力。
悲剧的根源,有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这一切交错在一起,导演了一出令人惊讶的故事。
书中有一句话,“一个来自混血家庭背景的孩子,通常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一句简单的话语,把美国种族问题现状尖锐的抛了出来。一个混血的孩子,特别是一个华人特征的混血孩子,在美国这种以白人为主的社会里,总是显得格外的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结果就是处处难以融入你身边的社会。不管莉迪亚的爸爸多么鼓励她要学会交朋友、要学会融入集体,但是,这些反而给莉迪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反而让莉迪亚通过表面的、欺骗性交友的应付她的父亲,为以后悲剧埋下了伏笔。上帝造了人,有不同的色彩,同时也有不同的性格,所以作为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特性,接受孩子的不一样,让孩子按照她的想法去生活。
莉迪亚母亲玛丽琳的壮志未酬、与众不同的思想,潜移默化的附加到了莉迪亚身上。又因为玛丽琳出走事件的影响,把莉迪亚置于一种一定要完成母亲心愿的高度压力之下。母亲的压力、学习的退步,把自尊心极强的莉迪亚整个信心给摧毁。而玛丽琳就像鸵鸟一样,自欺欺人,看不到或者说不愿意看到真相,生活在一个自己编造的幻觉当中,母女俩维护着一种自欺欺人的平衡当中。
而哥哥内斯要到哈佛上学的事件,把莉迪亚唯一能说说心里话,或者说,在这个家庭中唯一能理解自己的人,又要离开了。这把莉迪亚进一步推到了崩溃的边缘。杰克和哥哥内斯的关系成了压垮莉迪亚的最后一根稻草,成了莉迪亚独自走向湖中,独自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的推手……
这一切,只有那个不起眼的妹妹汉娜,在默默的关注着这一切,也只有她清楚这些故事背后的真相。

这本书每章都以书店老板A.J.一篇短小书评来开篇。
全书用一种质朴、平和的文字,描写与世隔绝的艾丽丝岛上书店老板A.J.平凡又不平常的一生。
想要了解一个人,你只需要问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一本书?”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我们不是我们所收集的、得到的、所读的东西,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是爱,我们所爱的事物,们所爱的人,我认为真的会存活下去。
这就是A.J.给我们传递的关于阅读和爱的真谛。
因为阅读,他找到了和他有共同阅读兴趣的出版社业务员艾米。
因为爱,A.J.收养了孤儿玛雅,像作者所说的:“一旦一个人开始在乎一件事,就不得不在乎一切事。”因为爱,A.J.把中年丧妻之后的消沉抛之脑后,努力使自己的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虽然后来因为癌症而离开人世,但他的爱在他深爱的两个女人身上得到了延续,他的阅读兴趣在深爱的两个女人那里得到了传承。
本书开篇从艾米代替上任业务员到小岛给书店老板A.J.推销图书开始,到艾米下任到岛上给下任老板兰比亚斯推销图书结束。这些,就像阅读和爱,不断的在你所爱的人中循环着,无始无终。
唯爱与阅读,不可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