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的宇宙--隐藏在24个数学公式背后的故事》读书心得之二
接上篇:《无言的宇宙--隐藏在24个数学公式背后的故事》读书心得之一
第二部分:探索时代的定理
7.口吃者的秘密:卡尔达诺公式
接上篇:《无言的宇宙--隐藏在24个数学公式背后的故事》读书心得之二
革命的爆发经常是有那些对自己正在做些什么一无所知的人点燃引线的。
数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科学世界中拥有100多个主要分支学科的庞大的“共和国”。大体说来,数学中研究数的部分属于代数学的范畴;研究形的部分,属于几何学的范筹;沟通形与数且涉及极限运算的部分,属于分析学的范围。这三大类数学构成了整个数学的本体与核心。在这一核心的周围,由于数学通过数与形这两个概念,与其它科学互相渗透,而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本章简要介绍数学三大核心领域中十几门主要分支学科的有关历史发展情况。
日常生活中,大量事件是有固定频率的。
某医院平均每小时出生3个婴儿
某公司平均每10分钟接到1个电话
某超市平均每天销售4包xx牌奶粉
某网站平均每分钟有2次访问
它们的特点就是,我们可以预估这些事件的总数,但是没法知道具体的发生时间。已知平均每小时出生3个婴儿,请问下一个小时,会出生几个?
有可能一下子出生6个,也有可能一个都不出生。这是我们没法知道的。
泊松分布就是描述某段时间内,事件具体的发生概率。
上面就是泊松分布的公式。等号的左边,P 表示概率,N表示某种函数关系,t
表示时间,n 表示数量,1小时内出生3个婴儿的概率,就表示为 P(N(1) = 3)
。等号的右边,λ 表示事件的频率。
接下来两个小时,一个婴儿都不出生的概率是0.25%,基本不可能发生。
接下来一个小时,至少出生两个婴儿的概率是80%。
泊松分布的图形大概是下面的样子。
可以看到,在频率附近,事件的发生概率最高,然后向两边对称下降,即变得越大和越小都不太可能。每小时出生3个婴儿,这是最可能的结果,出生得越多或越少,就越不可能。
http://iscientists.baijia.baidu.com/article/517755
“透过落地玻璃窗,看见13年前走掉的儿子被带到门前、宋美龄满面微笑地迎上去的时候,他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纹丝不动。这个在战场上东征西讨南攻北伐的战争枭雄,此刻却在用报纸挡住湿润的双眼。”这本惊涛骇浪的史书,难得有一幕这么温馨的时刻。
蒋介石一直耿耿于怀,如果不是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那离剿灭红军就差两个星期了。1936年11月的时候,因为红军为打通连通苏联方案的宁夏战役失利,中央已经做好了万一在陕北无法立足的这种最坏情况下的打算,那时候形势确实是岌岌可危。西安事变之后,随后国共达成了一致抗日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直到后来的国内战争,共产党已经非之前的那个吴下阿蒙了。
有人说过,读书是获得第二人生的过程。
《建筑的永恒之道》是一本很有哲学感的讲述建筑的书,作者试图探究建筑的永恒之道,探究什么样的建筑能给人们带来活力、带来生机。
作者认为,建筑是为人服务的,一个和谐的、自然的,能让你感觉到自己、感觉到生活气息、有活力的地方是建筑追求的目标。
本书先是介绍了永恒建筑应该具有的特质(作者命名为无名特质,因为无法确切的用某个词语来下定义),然后为了满足这些特质,作者联系我们的语言、自然的进化,提出了用一种模式语言来构建满足这种无名特质的建筑,从私人住宅、到街区、到城市,一切都能涵盖在这种模式语言中。
奥勒留:古罗马皇帝+苦修哲学家,以一世英主而身兼苦修哲学家的人历史唯一一个。
本书是作者的随笔,在行军中记录人生的感悟,所以结构比较零散、内容重复,也没有分主题归门别类。
作者重点记录了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理性思考、如何秉承自然之道等等的感悟。
比较特别的是,作者在理性以及自然之道之上,讲述了人应该如何坦然面对死亡的问题,作者认为死亡也是自然变化的结果,死亡也是元素之间的转换,这是自然之道。
关于死亡,早在两千多年前,有人问孔老夫子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而法国哲学家蒙田说过:“学习哲学即是学习如何去死。”所以,学习哲学让人能更平静的面对死亡。
对于哲学,作者说到,哲学就像亲娘,在你需要慰藉的时候,可以投入它的怀里。
确实是,哲学能让人从更高的境界、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能让人从日常的短视的观念中解脱出来。像作者一直强调的“你遭遇外界挫折而烦恼的时候,使你困扰的不是那件事情的本身,而是你自己对那件事情的判断。”
在做人方面,有一点作者讲得非常好,我们要追求人性中美好的部分,而不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