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心思想
我们人类思维是从分析思维(处理多个独立变量之科学)到整体思维(处理相互依赖变量之科学和艺术)的转变。
分析思维是一个包含三个步骤的思维过程。首先,它把需要了解的东西给拆开;接着尝试去单独解释被拆开的每一块的行为表现;最后,再把对各个快的理解汇集到一起,构成对整体的解释。而系统思维则采用不同的过程,它把系统放到它所属的一个更大的环境中,去理解和学习它在这个更大整体内所扮演的角色。
全书从开放性、目的性、反直觉行为、多维度、突现性五个维度对系统思维进行了阐述,同时,结合人类社会、商业社会,对几个典型的案例的系统设计思维进行分析说明。
最开始以为本书是讲信息化系统(IT系统)的整体思维以及相关的设计思想,看了之后,才知道主要是针对人类社会以及商业社会的整体思维进行讲述的。

阅读全文 »

个人理解,EVA就是使用资金获取利润的效率!同等资金下,看谁获取的利润更高,就代表了谁使用资金的效率更高。而不是按照传统会计准则中,不考虑使用资金的情况下,纯粹比较获取利润的绝对值!

EVA是英文Economic Value Added的缩写,一般译为附加经济价值。它是全面衡量企业生产经营真正盈利或创造价值的一个指标或一种方法。所谓"全面"和"真正"是指与传统会计核算的利润相对比而言的。会计上计算的企业最终利润是指税后利润,而附加经济价值原理则认为,税后利润并没全面、真正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盈利或价值,因为它没有考虑资本成本或资本费用。所谓附加经济价值是指从税后利润中扣除资本成本或资本费用后的余额,它的一般计算公式是:
附加经济价值=税后利润-资本费用 其中:税后利润=营业利润-所得税额 资本费用=总资本×平均资本费用率

阅读全文 »

What

波士顿矩阵的发明者、波士顿咨询的创始人布鲁斯认为:公司若要取得成功,必须拥有“市场增长率”和“相对市场份额”各不相同的产品组合。于是他用这两个维度,画了一个“二维四象限矩阵图”,并给这个矩阵中的四象限,起了几个形象的名字,:现金牛,明星,问题,和瘦狗。

阅读全文 »

【中心思想】
本书介绍了如何挑选A级选手的方法,按作者的说法,选材的成功来自于4项重要的步骤:建标、判别、当断和融入。针对每个步骤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很关键的一步是建标(积分卡),也就是说你必须知道自己需要的人才是怎么样,然后才能找到合适的人才。

阅读全文 »

面试,如何说自己的弱项!!!缺点!!!!

以下是用人单位常问的一些问题,你要做相应的准备!
1) 可不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
这个题目是任何一个用人单位都会问的.(可能有些单位会问:你有何优点,缺点,能力等).你要基本上将简历上所写的学历,工作经验及实习经验,能力等方面口头方式讲述给用人单位,特别要突出重点:能力,学历,经验.
2) 为何会来我们公司应聘?
你为了表明应征原因及工作意愿,回答时答案最好是能与该公司的产品及企业相关的,最好不要回答因为将来有发展性、因为安定等答案,要表现出有充分研究过企业的样子。

阅读全文 »

【中心思想】
本书从思考的方法入手:要改善些什么?要改善成什么样子?怎样才能有效地、一步一步地执行改革?然后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出了如何在管理过程中,通过冲突图、现状图、过渡图、未来图、条件图等方式来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的核心是冲突图和现状图。
冲突图能定义出分歧的共同目标,然后找出方案,在满足共同目标的前提下,消除冲突。画出冲突图总是开始的第一步,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现状图,通过列出负面清单,找出负面清单的因果关系,从而发现核心问题,然后聚焦解决核心的问题,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本书也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那就是“价值的认知”。公司对产品价值的认知出自于已付出的努力,而市场对产品价值的认知来自使用产品所带来的好处。所以,满足市场对产品价值的认知成为更重要的成功之钥。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有效提高市场对产品价值的认知。(换位思考,从客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思考价值)。从市场的观点来看,对产品的看法包括了相关的服务、财务条件、保证等,产品包括了整套的交易!产品之外的价值可以称之为周边效益,这一部分的改进相对容易,但是能带来很大的价值认知改变。而周边效益又分为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在消除负面效应的效果(核心的问题)更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应。
同时,同一个市场内不同部分可能对于同一个产品有不同的价值认知。(例如机票就是这样,购买时间、购买地点、个人购买或团体,价格都可以不同),这些就是区隔市场的概念:当一部分的市场的价格变动不会造成另一部分的市场价格变动时,我们称之为彼此区隔的市场。可以通过区隔市场,和周边效益一并考虑来提高公司的效率。

阅读全文 »

这是由美国法学家富勒虚构的一个案件,用以说明当代法理学中的一些主要争论。案情如下:5名探险队员到一个洞穴中去探险,当他们深入洞穴时发生了塌方,唯一的出口被堵住了。由于他们未按时回家,其家属报案,随后一支救援队赶往了出事地点。在救援过程中,再次发生了塌方,死了10救援队员,但因这次塌方,救援队意外地与被困者取得了通信联系,被困者通报了他们的身体、食物与饮水状况,他们被告知至少需要10天才能找到他们,但他们的食物与饮水绝对不能保证他们能够活10天。他们要求政府同意他们以抽签的方式来决定牺牲某一人以保证其他人可以生存,但政府拒绝做出任何回应。于是,5名受困者一致同意以抽签的方式来决定生死,抽签的过程是非常公正的,最后其中一人被确定为牺牲品。当救援队找到他们时,作为牺牲品的受困者己经被吃掉了。
初审法院判决幸存的4名探险者死刑,理由是刑法明确规定“故意剥夺他人生命的,判处死刑”。案件上诉至终审法院之后,参与审判的法官由于持有不同的意见,导致案件陷入僵局(这与是法理学的僵局或永恒的洞穴)。这些意见为:
法官A:法律就是法律,法官的职责就是严格适用法律的文字含义来判决案件。
法官B: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4名探险者的行为符合法律的目的,因此,故意杀人的法律不适用这种情况。
法官C:绝大多数民众都支持这4名探险者无罪,法律难道不是民意(公意)的体现吗?
法官D:法律保护每一个公民的生命权不受侵犯,即使是受害者自己同意的,或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阅读全文 »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399)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被称之为辩证法。他主要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育方法,通过向学生提问,不断揭露对方回答问题中的矛盾,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 method)是英美法系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得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于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