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故事概要:

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的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返回大气层时,突然发生了恶性事故--减速速降落伞无法打开。前苏联中央领导研究后决定:向全国实况转播这次事故。当电视台的播音员用沉重的语调宣布,宇宙飞船两个小时后将坠毁,观众将目睹宇航员弗拉迪米·科马洛夫殉难的消息后,举国上下顿时被震撼了,人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在电视台上,观众看到了宇航员科马洛夫镇定自若的形象,他面带微笑地对母亲说:"妈妈,您的图像我在这里看得清清楚楚,包括您的头上的每根白发,您能看清我吗?""能,能看清楚。儿啊,妈妈一切都很好,你放心吧!"这时,科马洛夫的女儿也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她只有12岁。科马少夫说:"女儿,你不要哭。""我不哭……"女儿已泣不成声,但她强忍悲痛说:"爸爸,您是苏联英雄,我想告诉您,英雄的女儿会像英雄那样生活的!"科马洛夫叮嘱女儿说:"学习时,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联盟一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距离宇宙飞船坠毁只有7分钟了,科马洛夫向全国的电视观众挥挥手说:"同胞们,请允许我在这茫茫的太空中与你们告别。"
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告别仪式。科马洛夫永远地走了,他留下了对亲人对祖国永恒的爱。但更震撼人心的是他对女儿说的那番话。它警示着人们:对待人生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否则,即使是一个细枝末节,也会让你付出深重的甚至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代价.

阅读全文 »

一本关于测试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的书,书中阐述了Google主要采取的测试模型(ACC等)、自动化测试、探索式测试(Exploratory Testing)等方面,同时也讲述了Google在测试组织方面的进化及各岗位的职责分工及协作。经过努力,Google的测试部门已经从原先的测试服务部门进化为工程生产力部门(Engineering Productivity)。
从本书能感觉到Google是把自动化测试、开发测试工具提高效率作为测试的首要任务。提高开发和测试的生产力是测试最为关注的问题,所以Google入职的测试员工在技术方面的能力是丝毫不亚于相关的开发人员。测试要在组织中持续灌输质量是全员负责的概念,在开发阶段就必须做好相关的单元测试,通过每日构建,能把问题提前发现、及时处理,不把有问题的代码带到代码库。

阅读全文 »

黑格尔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
比较了好多关于清朝历史方面的书,《正说清朝十二帝》因为丰富的彩色插图吸引了我。书中每个章节根据内容,配有各类的图片,包括人物画像、物品图、景色图、书法图、名画等等。
但可能是正说的缘故,书中文字还是比较晦涩,故事也比较平淡,缺少了《明朝那些事儿》的诙谐、有趣感。
清朝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中国已经从盛唐时期的万国之国,没落成了落后挨打的一方。
当时,西方主要的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美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这些国家对内努力发展工业,提高科学技术,对外进行殖民扩张。近邻日本也实行了明治维新,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而清朝还沉浸在“天朝统御万国”、“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一通有无”的幻境中。在强敌面前,清朝皇帝采取“率祖旧章”、“持盈保泰”的保守态度,导致国家一步步滑向了灭国的境地。

阅读全文 »

一本不错的信息处理数学原理科普书。一些复杂的信息问题、工程问题,经作者之手,把背后的数学原理通过简单的形式展示出来,让普通读者明白到了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了数学的美。
这本书,背后也道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基础数学理论研究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书中提到,布尔代数,在19世纪布尔提出的80多年时间里,一直默默无闻,在实际生活中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直到1938年香农提出在电路开关中应用布尔代数来处理之后,才开始在数字电路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布尔(George Boole) 是十九世纪英国一位小学数学老师。他生前没有人认为他是数学家。布尔在工作之余,喜欢阅读数学论著、思考数学问题。1854 年“思维规律”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aws of Thought, on which are founded the Mathematical Theories of Logic and Probabilities)一书,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逻辑问题。

读者也许会问这么简单的理论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布尔同时代的数学家们也有同样的问题。事实上在布尔代数提出后80 多年里,它确实没有什么像样的应用,直到 1938 年香农在他的硕士论文中指出用布尔代数来实现开关电路,才使得布尔代数成为数字电路的基础。所有的数学和逻辑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等,全部 能转换成二值的布尔运算。

不管索引如何复杂,查找的基本操作仍然是布尔运算。布尔运算把逻辑和数学联系起来了。它的最大好处是容易实现,速度快,这对于海量的信息查找是至关重要的。它的不足是只能给出是与否的判断,而不能给出量化的度量。因此,所有搜索引擎在内部检索完毕后,都要对符合要求的网页根据相关性排序,然后才返回给用户。

像作者说的,布尔代数对于数学的意义,等同于量子力学对于物理学的意义,他们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从连续状态扩展到了离散的状态。
因为作者是搜索方面的专家,所以,作者对搜索涉及的数学建模、有向图、矩阵、统计、概率、迭代等方面进入了深入浅出的描述。
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到比较两个集合的是否一样的时候,提到了各种算法的优劣性。最基本的算法是采用逐个元素的比较,好一点的是排序后再比较。但是作者提出,其实最优的方案的是,采集每个词的信息指纹----数字,然后对这些数字求和比较,就能马上知道两个集合是否有差异了。因为采用的信息指纹是伪随机数,不同信息指纹加减乘除之后相同的概率非常小。信息指纹在判断网页相似性、论文抄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说的一点是,因为密码学不是作者的专业,感觉本书在密码学方面讲得不够透。密码方面的知识建议参考(知乎)关于老和尚小和尚讨论密码的问题

阅读全文 »

全书看完,受到的启发是,关注20%有价值的事情,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根据80/20(帕累托法则)的思维,阐述了一种反常规的思想:我们所说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并不存在,我们收获的80%往往是耕耘的20%所产生。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应该是找出那创造了80%价值的20%投入,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全文 »

参考资料:架构设计中常用的视图模型----架构蓝图--软件架构 "4+1" 视图模型
一本大杂烩,涵盖了软件架构方方面面的知识,包括宏观的、微观的。所以看的过程觉得特别混乱。
不过如果在实践软件架构过程中,还是一本好的参考书,在架构处理的过程中的各种情况,作者都有涉猎。
另外,就是本书的翻译有点拗口,很多都是按英语的语序直接翻译过来,有些术语的翻译也不是很准确,建议对于一些术语的翻译,最好同时还保留英文,方便读者的理解。
本书的读书笔记如下。

一、架构的总体原理

1、总图

阅读全文 »

从0到1,从无到有,是质的变化,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主要力量,也是一个公司能够拥有垄断利润的关键。每个企业都必须时刻思考如果抓住0到1的机会,而不是挤入从1到n的那种完全竞争状态的市场。
从0到1,是一种跨越性的创新,应对了中国那句古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就是从无到有的跳跃。从0到1,所以从奇点形成了我们的宇宙;从0到1,所以有了现代工业革命;从0到1,所以有了现代的信息技术。
从0到1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追求。但是如何能够让自己发现0到1的机会,这才是成功者和普通人的区别。作者强调了要敢于挑战、独具一格的性格,要在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寻找利基市场,再利用自己技术壁垒,扩大市场,并形成垄断性的利润。那种通过技术的创新改变人类生活的垄断,是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因为他们通过解决独一无二的问题取得了创造性垄断的地位。像作者说的,每个企业都在追求垄断性的利润,完全竞争会吞噬企业的利润,使企业只着眼于目前的利益。所以,每个企业要思考未来10、20的世界的样子,然后思考企业能利用到哪个机会,从而抢先一步,占领市场,并且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或者技术是替代品10倍优势,来保证你的竞争优势。
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Paypal黑帮的个人背景和性格,这几个人后来都成了硅谷的著名的创业者或投资人(例如火箭发射回收、特斯拉电动汽车的创始人马斯克Musk)。他们那种敢于挑战、独立思考、敢于和别人不一样的风格是他们创业成功的必要素质,而反思中国的教育,却是希望把大家培养成一个模子的,人云亦云的考试机器。
作者也思考了未来社会智能机器人的竞争问题,作者认为,人类之间的竞争,是涉及一种资源竞争的零和竞争。而机器人不需要和人类竞争资源,所以机器人应该是人类的好帮手,是人类提升生活水平的工具。当然,当超人工智能的出现,人类的将来是怎么样,其实谁也说不清楚。
名句摘录:
1、尼采曾在精神错乱前写道:“个人发生精神错乱很少见,但对群体、政党、国家、时代而言,精神错乱却很普遍。”

阅读全文 »

一本关于机器学习的实用教程,涵盖了从原理、案例到程序实现(Python)的全面介绍。
机器学习就是从数据中发现数据背后的本质,捕获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和模式。
机器学习的核心就是算法,而算法的基础就是一序列的数学知识,包括统计、概率、矩阵等方面的知识。机器学习除了能模拟专家做出一些有目标的预测之外,还能根据数据获取背后的分类和关联关系,并做出预测。
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数据无处不在,如何利用好这些数据、如何发挥这些数据的价值,是人类的挑战,也是每个人的机会。
工业革命使机器成为了人类的另一双手,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而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将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大脑,促进人类从目前的脑力劳动升级到更有创造力的活动中去,造福人类的生活。
在以后的年代,因为机器学习的基础就是统计,统计学将成为一门最热门的科学。
这本书烧了好多脑,从第一遍的一知半解,再到第二遍的难点突破和脑图笔记分解,到第三遍的框架理解和梳理。
也不说那么多了,经过整理的框架如下,具体的内容在脑图文件中可以展开。
如果想深入学习机器学习的算法的话,这本书还是一个不错的推荐。

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随着女儿莉迪亚的死亡,轰然倒塌。
事情真相,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剥开, 死亡的真相渐渐明朗。
一个建立在互不沟通基础上的幸福,像五彩肥皂泡一样,脆弱得承受不了一根稻草的压力。
悲剧的根源,有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这一切交错在一起,导演了一出令人惊讶的故事。
书中有一句话,“一个来自混血家庭背景的孩子,通常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一句简单的话语,把美国种族问题现状尖锐的抛了出来。一个混血的孩子,特别是一个华人特征的混血孩子,在美国这种以白人为主的社会里,总是显得格外的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结果就是处处难以融入你身边的社会。不管莉迪亚的爸爸多么鼓励她要学会交朋友、要学会融入集体,但是,这些反而给莉迪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反而让莉迪亚通过表面的、欺骗性交友的应付她的父亲,为以后悲剧埋下了伏笔。上帝造了人,有不同的色彩,同时也有不同的性格,所以作为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特性,接受孩子的不一样,让孩子按照她的想法去生活。
莉迪亚母亲玛丽琳的壮志未酬、与众不同的思想,潜移默化的附加到了莉迪亚身上。又因为玛丽琳出走事件的影响,把莉迪亚置于一种一定要完成母亲心愿的高度压力之下。母亲的压力、学习的退步,把自尊心极强的莉迪亚整个信心给摧毁。而玛丽琳就像鸵鸟一样,自欺欺人,看不到或者说不愿意看到真相,生活在一个自己编造的幻觉当中,母女俩维护着一种自欺欺人的平衡当中。
而哥哥内斯要到哈佛上学的事件,把莉迪亚唯一能说说心里话,或者说,在这个家庭中唯一能理解自己的人,又要离开了。这把莉迪亚进一步推到了崩溃的边缘。杰克和哥哥内斯的关系成了压垮莉迪亚的最后一根稻草,成了莉迪亚独自走向湖中,独自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的推手……
这一切,只有那个不起眼的妹妹汉娜,在默默的关注着这一切,也只有她清楚这些故事背后的真相。

这本书每章都以书店老板A.J.一篇短小书评来开篇。
全书用一种质朴、平和的文字,描写与世隔绝的艾丽丝岛上书店老板A.J.平凡又不平常的一生。
想要了解一个人,你只需要问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一本书?”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我们不是我们所收集的、得到的、所读的东西,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是爱,我们所爱的事物,们所爱的人,我认为真的会存活下去。
这就是A.J.给我们传递的关于阅读和爱的真谛。
因为阅读,他找到了和他有共同阅读兴趣的出版社业务员艾米。
因为爱,A.J.收养了孤儿玛雅,像作者所说的:“一旦一个人开始在乎一件事,就不得不在乎一切事。”因为爱,A.J.把中年丧妻之后的消沉抛之脑后,努力使自己的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虽然后来因为癌症而离开人世,但他的爱在他深爱的两个女人身上得到了延续,他的阅读兴趣在深爱的两个女人那里得到了传承。
本书开篇从艾米代替上任业务员到小岛给书店老板A.J.推销图书开始,到艾米下任到岛上给下任老板兰比亚斯推销图书结束。这些,就像阅读和爱,不断的在你所爱的人中循环着,无始无终。
唯爱与阅读,不可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