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

读完《挪威的森林》,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本的那部经典电影《情书》。相较于前者那种放纵的克制,我反而更为喜欢《情书》里面描述的那种克制的错失,这可能就是文化的差异吧。不过,意外的是日本的性观念竟如此西化,如果作者所写是一种代表性的话。
第一次接触村上春树是在2013年左右,那时的我开始夜跑,村上春树是业余马拉松爱好者的代言人,于是看了他那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年月久远的缘故,除了作者跑100公里超级马拉松的情节之外,也不记不得其它了。
写读书心得始于2016年,所以也错失了之前的很多精彩和回忆。说起读书,就想起那个青葱的岁月。那个年代,大学生还是真的天子骄子,上了大学还是真的解放,还是真的60分万岁,所以,大学的时光还是很惬意的,时间也是很充裕的,况且那个年代还没太多的游戏和诱惑,又因为刚上大学时情感方面的一些问题,所以就通过疯狂的看书,来麻醉自己。看的书以文学类为主,当然还有金庸小说,那个年代,大学之前都视这些书为洪水猛兽。那时候,大学还有很多很多的小书店,这些书店显眼的位置都是西方的文学译著,什么《安娜卡列尼娜》、《基督山伯爵》、《飘》、《战争与和平》、《简爱》等等。当时以每周一本的节奏博览群书,只是不包括专业书,看专业书(数学书)的习惯反而是在工作中形成,说来惭愧。在那个改革初期,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国外翻译过来的经典名著都让我看了个遍。再加上和某人看的那些经典西方电影录像(那时需要在图书馆借录像带看),整得整个人都西化了似的。对类似《卡萨布兰卡》、《罗马假日》等等爱情片,年轻的自己好像也没什么感觉,不过女生可能都喜欢这些吧。说起电影,想起那个年代看的为数不多的电影之一,是在菁菁堂看的《廊桥遗梦》,那个年纪理解不了,一个老头喜欢上一个老太、同时老太也喜欢上老头的一部电影竟然好评如潮。如今却懂了,成年人之间的那种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克制的爱意,比起年轻时代更为弥足珍贵。有句话说得好,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悟,而我现在却有了感悟 ......
言归正传。
村上春树的大名如雷贯耳,其代表作之一《挪威的森林》自然耳熟能详,不过因为是言情小说,对我这个重度理科生来说,一直都兴趣不大。
这段时间广州的秋天,时冷时热,阴晴不定,自己的心情也随之起伏,人也莫名的多愁善感起来,或者这更多是年纪的原因吧。前几天刷到摘录该书一些名句的视频,竟然提起了看看这本书的兴致。
看书的过程一直想起《第一次亲密的接触》,想起痞子蔡,想起轻舞飞扬,想起那个QQ网恋的纯真时代。那时流行的还是你不知道对面电脑前面坐的是不是一条狗,就像现在流行的是你不知道那个漂亮美颜主播背后是不是抠脚大叔,你不知道在亲切安慰你的是不是AI。那个年代还是会有轻舞飞扬,那个年代的网恋奔现还不会见光死,想起那段纯真而克制的网恋,虽然没有轻舞飞扬的悲情,虽然充满遗憾,但回忆起来连空气都是甜的。
《挪威的森林》的扉页写着“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勾画出了一股悲凉的气氛,幸好书中绿子在这片淡淡哀愁的氛围中,总能给我带来片刻的欢声和笑语。
渡边和青子的悲情,渡边和绿子的纠缠,当然还有玲子,木月、永泽、初美,当当然,还有那个给大家带来欢乐的敢死队,一堆堆活灵活现的青春,伴随的却是一首首悲凉的葬歌。
青子的疗养院就像一个正常的社会中住了一群不正常的人,而现实世界却像不正常的社会住了一群所谓的正常人。在这混沌的世界里,也分不清正常和非正常的定义和边界了。本书的角色好像都不怎么正常,不过或许每个人严格意义上都是一个不正常的个体,只是大家的表现不一样而已。就像书中的这帮年轻人,放纵、多情,看起来很不正常,但那些克制、理性就一定是正常吗?自古红颜多薄命,所以,故事里的一个个祭日,让人戚戚焉;理性的不正常如果有其乐观的一面,那至少是让人多了一层保护壳,使其免于这个世界的伤害而苟延残喘吧。
本书以其情爱的描述过多备受争议,但配合整体情节看来倒也觉得自然,不过,结尾处关于玲子和渡边的那一段,倒让人觉得突兀,可能还是观念使然吧......
个人过往看书风格是以计算机+数学类书籍为主,社科+管理类书籍为副,妥妥的职场IT男。但最近看的书又以文学书为副,尤其是看完《一句顶一万句》、《挪威的森林》,人竟然变得敏感和悲观起来。
以上就是《挪威的森林》的读书心得,也是自己的青春记忆,是以记之。
以某人最喜欢苏东坡的一首诗《观潮》来结束本篇吧。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