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读书心得
刘震云2011年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看完印象深刻的几点:
世界上的人只有说的着和说不着
小说中说:“有些人说得着,有些人说不得着;有些人现在说不得着,将来或许能说得着;有些人现在说得着,将来未必能说得着;有些人这一辈子也说不得着。找一个能说得着的人过一辈子是福分,不管是爱人、朋友还是亲人。”
就像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反复使用的句式:A发生,不是因为显而易见的B,也不是相关的C,而是新的D,从而引出了与D相关的故事。
例如: 牛爱国他妈叫曹青娥。牛爱国他妈本不该姓曹,应该姓姜;本也不该姓姜,应该姓吴;本也不该姓吴,应该姓杨。曹青娥五岁那年,被人从河南卖到山西。
又例如:
但等孩子买下之后,老曹才知道,老婆要这个孩子,既不是为了孩子,也不是为了老曹两口,也不是为了造七级浮屠,而是为了跟二叔置气。
每个人都是孤独和漂泊的灵魂
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意大利神父老詹在延津传教的故事。带出了人生的三大哲学问题: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给本书关于孤独和漂泊的主题注入了背景色。
书的尾篇,提到神父老詹的教堂现在已经成为:“金盘洗脚屋”,一股浓浓的讽刺味。也许这就是中国人魂无所依、注定漂泊的原因吧。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这个大道理都能看懂,但是大道理之所以称为大道理,就是因为难以做到。人的以前也是构成你的一部分,割舍过去,就像把自己的一部分切割开,这岂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能做到。生命中遗失的最重要的那句话
牛爱国情人章楚红要给他说的那句话(这也是终篇时牛爱国说得找的理由吧),吴摩西(杨百顺)死前想对巧玲说的那句话,曾志远想见面与牛爱国说的那句话等等;最终都错过了。人们为了这句话,寻寻觅觅,其实背后寻找的是生命里“一句顶一万句”的那个人 。
小说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出延津记”,写的是杨百顺身上发生一连串变故,最后和养女巧玲离乡背井寻人的故事;下半部“回延津记”,写的是巧玲的儿子牛爱国,在经历人生各种是是非非之后,最终因为母亲收到的一封信,走回延津......
上下两部分,就像个轮回,其中变化的是人,不变的是故事背后的柴米油盐,不变的是漂泊的人生和孤独的灵魂。虽然本书没有《百年孤独》的玄幻,但那种宿命感的底色并无二致,看完之后心中总有一股悲凉感。 不过终篇最后牛爱国的那句话:“不,得找。”又给人生留下了最后的一丝希望,不让人生显得太过苍白。
小说描写的是乡村生活中底层人民鸡毛蒜皮的故事,琐碎而又平凡,没有那种快意恩仇的情节,就连文章的文字都是那么朴素无华;书中人物众多,但各具特色,性格刻画得形象生动,通过普通的故事,把这一堆普普通通的人物串起来,通过这些普通的故事,把人的劣根性(非理性的那一面)刻画得入木三分。终篇看下来,小说中中国女性比中国男性表现得更勇敢一些,这也基本符合中国女性在国人心中的印象。总之,这是一本文学成就很高的作品,但不是那种通俗的爽书。
本书经常与路遥1991年获茅盾文学奖的大作《平凡的世界》进行比较,两者在豆瓣上的评分都是9.0分,不分伯仲。《平凡的世界》是大学刚毕业的那段时间看的,时间太过久远,太细节的地方也记得不太清楚了,但总体的印象是《平凡的世界》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就是努力就能成功的主流叙事风格,太过励志,太过不平凡。相比较,《一句顶一万句》所写,更像我们普通人的人生,无奈而真实,也可能是上了年纪,看问题、看人生的态度不一样了吧。
这本书还有一个插曲,本来想到广图借这本书看,不知道是不是借阅的人太多,这本书在书架上竟然没有,需要单独预约才能借阅。所以就改变主意,抽空到购书中心看完了这本书。不过就是购书中心的可阅览的那本(非塑料封装的),也烂得不忍直视(详见附图),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