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大传》读书心得
这几年的王阳明热,带来的结果就是市面上关于王阳明的书籍鱼目混珠。之前也看过一些这类型的书,看完后觉得写得最好的还是这一套书。
《王阳明大传》分上、中、下三卷,共三本。
此传记不同普通传记以故事驱动的做法,而是以王阳明思想的发展为主线,同步对比分析各种流派(儒、释、道)和人物(陆九渊、朱熹等)。是结合王阳明生涯及心学思想的一本宋明哲学史、思想史。
通过王阳明的诗词、文章、奏章,和亲朋好友的书信来往,以及门人关于王阳明的记录,分析了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及思想形成历程。本书更像一本严格考证的书,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日本人)严谨的治学态度。本书是从日语翻译过来的,译者的水平也很高,看起来就像一本中文大师级的水准,完全没有翻译的痕迹。
近年,王阳明的思想进入了主流的宣传,这也是政治的需要,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确实是为官、为民的楷模。
不过哲学层面这些形而上的东西,有时候看起来特别绕,像是一种文字游戏。特别是在讲述朱熹的格物致知、知行二分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讨论,感觉怎么讲都对,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只是大家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
生平
王阳明,浙江余姚(属于绍兴)人,名守仁。他老爸王华,又称“龙山先生”,状元。
被贬贵州龙场(龙场悟道),在那里悟出了“心则理”的思想,并提出“知行合一”说。致良知是在晚年才提出,但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根基。良知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王阳明是大圣人、大儒家、大豪杰,道德层面无出其右者,文学水平也高,同时,在军事层面也在文人中无可比拟。其三征的功绩在历史上都是赫赫之战功。
不过因奸臣诋毁,在政治上没有达到他对应的能力和功劳。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必须要在事上磨炼,所谓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知行合一讲究实践。
儒家、佛教、道教对比
王阳明因为也经历过沉溺与道教、佛教,也比较了道教、佛教和儒家的不同。
主要是人的本性问题,特别是人伦方面的孝道;所以说儒家的思想是一种入世的思想,而非逃避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爹娘便是灵山佛,不敬爹娘敬甚人?
不过话说,从佛教的角度看,一切都是虚幻的,是空的,也不存在所谓的私心了。所谓的人伦、孝道,君君臣臣都是空的。
启示
王阳明身体不好,体弱多病,波折很多,例如被贬贵州龙场,三征立功,但不受重用,被小人诋毁。子孙也不是很贤良。所以对比自己的一切,也不算什么了。
不过有个问题是,俗话说,善战者无赫赫之战功,因为王阳明太牛,三征都是因为准备充分,短时间平定,所以也给奸臣留下了诋毁的空间,有时候的养寇自重也不一定是坏事,在权谋的角度来说,这样可能更容易获得权力。
文章摘要
- 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克己,而国外是个体的解放和自由。
- 中国诗歌和绘画讲究一个“藏”字,刻意避免过于外露。讲究意境。
- 朱熹在对经典做注释时,掺杂了太多的佛家和老庄的思想。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大明王朝1566》的1566是嘉靖驾崩的年份,是嘉靖45年。王阳明是嘉靖7年去世。
- 先表扬后提出改正意见,先抑后扬的手法。
- 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 文过饰非: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自己的错误和过失。
- 一直到五岁,还不会说话。(真是贵人语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