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赋能》读书心得

推荐指数(1-5)】5
适合人群】CIO
看完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要具备与管理层(非IT人士)的对话能力。为此需要为未来进行思考,为此需要从业务的视角去思考,为此需要能就一些技术趋势、新技术对业务的影响和机会进行思考。并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平时做好储备,看到一些政策、技术新闻等,需要思考,管理层会怎么问你,你如何回答,所谓有备无患。另外,本书也针对CIO经常需要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是一本转型CIO的不错的书。

第一章 技术展望

思考未来!

  • 对致力于AI技术应用的管理层和团队而言,不可或缺的能力包括嗅探AI技术的应用领域、制定目标的构思能力、勾画支撑工作和业务的系统能力,以及构建系统时的项目集成管理能力。
  • 管理层确实会关注应用新技术的业务动态,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关注技术本身。
  • 关系到整个公司的重要项目:开发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务。可以说,技术对这些项目的实现将起到关键作用。
  • Do the right things; Do things right.
  • 竞争性IT策略:要考虑对公司而言什么是“正确的事情”,并描绘出相应的信息系统模型,最后制定一个能够开发出该系统的方案。这正是企业管理所要求的能力。
  • 合理的方案
    1. 方案要利于本企业事业的发展,必须符合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经营计划。当管理者或管理层表达出他们的想法后,CIO必须充分理解这种想法,然后再着手进行企划;
    2. 方案应以社会发展趋势为依据
    3. 方案要“量体裁衣”
  • 若管理者或事业部门没有一个关于系统功能预期的成熟方案,信息部门即便催促他们,也将无功而返。
  • 有时候,不完善的地方会演变成为一种刺激,从而激发出人们新的设想。
  • 展望项目前景,即做什么和怎么做。(项目价值、敏捷开发)

思考三步曲

  • What 价值 How 方案(如何提供价值) Who 资源(人才及能力)

信息部门的未来

  • 你怀着怎么样的愿景引领部门发展
  • 愿景或者说部门中长期的经营方针是怎样的问题
  • 思考 IT部门的愿景及未来,自己写一下

    参考资料:
    https://www.cnblogs.com/heavyhe/archive/2013/01/07/4547232.html
    https://zhuanlan.zhihu.com/p/52785817
    https://blog.csdn.net/pan_tian/article/details/78080902
    http://www.d1net.com/cio/ciotech/529413.html
    https://www.traveldaily.cn/article/126822
    https://ittime.com.cn/news/news_5028.shtml
  • 核心理念并非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仔细观察企业内部环境后确定的”
    未来前景:显得尤其大胆,能调动团队的积极性。
  • 2050年,企业的存在形式和业务形式也将发生变化;
    企业的发展由管理者操持,而其余所有业务都将外包。那些能力出众的人也将在多个企业或团队工作,而不是仅仅供职于一家企业。
    思考未来10年,IT的形势会怎么样?

  • 设计、安装和运行维护将常存
    在这种情形下,信息部门会如何发展呢?无论技术、业务和企业如何变化,只要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人之间还存在联系,那么就存在信息传递。因此,如何开展业务、用什么技术传递什么样的信息,这些属于描绘蓝图的“设计师”和“架构师”的工作内容一定不会消失。基于蓝图,开发出信息传递系统,之后的系统运行和维护工作也不可或缺。
    (设计 运维 运营 大数据)
    (设计、框架、资源整合)

不变的是人际关系

  • 投资回报率
    管理者的发问从来都没变过,总而言之,就是下面两个问题:
    1. 设立信息系统为什么要耗费这么多资金?
    2. 你说不清楚其作用又是怎么回事?
  • CIO需要关注的三大问题:及时交付、客户满意度、投资回报率
    参考资料
    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985421842021.htm
    https://blog.csdn.net/ace_chen0103/article/details/5960984
    https://blog.51cto.com/johnemoney/32241
    https://searchcio.techtarget.com.cn/8-15992/
    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04181464

业务变革

  • 多数时候,业务未来并非预测技术动向,而是对业务和社会变化趋势进行描述。 (跳出IT的视角)
    就像淘宝,并非互联网的技术,而是互联网技术引发的商业模式的变更;
    例如云计算,重点并非关注基础架构的技术,而是在云计算模式上,企业轻资产模式的业务变化、企业业务按需定制的业务模式。
  • 信息部门若想参与一些关于未来预测和发展前景的讨论,还是应该在平日里多进行一些思考的。
  • IT如何驱动业务,从被动到主动!
  • 试着将预测套用到本企业,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CIO要把自己当成企业的管理层而非IT专家。管理层大致关注以下两点:业务前景和职员的前途。

了解企业经营现状

  • 我有能力同管理者对话吗?或者说,我有能力和不熟悉IT的事业部门的人员对话吗?这是IT人员面临最大的问题。
  • 管理层对IT的期待
    1. 提升业务效率/削减开支; 节流
    2. 加强对产品、服务的开发; 开源
  • 在起草经营计划的时候,建议在其中加入有关IT的内容,这需要IT应用部门的协助;
  • 业务部门单独进行IT投资的案例不断增加,影子IT,指未经信息部门许可在企业使用的信息系统,的占有率在悄然增加。
  • 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人际资源,成为个体经营户,同时服务于多家企业。

关于软件的开发

  • 利用新技术发展主要业务:技术要思考如何助力业务,而不是陷于技术本身。
  • 思考未来,思考新技术与业务的关系,IT驱动业务。
  • 思考软件的弊端:我还是希望各位信息系统主管能够大胆一些,你们只管大胆指出软件的弊端,就算是为了企业。

软件的定义

  • 业务信息系统由多种软件组成,软件是指数据结构和算法。
  • 是数据有利于业务发展,并非软件。因为,数据使用人员应提出数据和数据处理的要求。根据数据要求和数据处理要求,由信息部门或IT企业开发软件,由使用人员进行测试和验收,以确定软件是否能按照要求提供数据。
  • 企业首先要弄清楚业务数据,并整理其结构,然后再着手软件开发。在明确数据结构后,再由技术人员设计能够得到这些数据的算法。
  • 数据要求包括数据格式和数据结构,使用人员要对其负责。既然是描述业务情况的数据,一般的技术人员并不负有任何责任。但业务人员是不知道如何整理数据结构,因此,技术人员应指导用户如何做,并和她们一起进行数据设计。各部门的使用人员通过一起进行数据整理,就能理解各部门工作间的联系,这样一来自然而然会产生一些关于改变业务模式的想法。通过利用可见的数据结构描述业务结构,业务的整体结构便会浮现在使用人员的脑海中。

协调厉害关系

干系人管理
反对者:

  1. 不想改变
  2. 想改变但不让步

处理:

  1. 沟通
  2. 将反对者拉进项目
  • 应对反抗者是领导者的职责,但拥有完成该职责的能力且付诸实践并不容易。 努力履行领导的职责,承担风险,并从成功与失败中吸取教训;
    在职场中经历过笼络和交涉,并从中取得收获的人就会进步。

信息(数据)管理

  • 公司数据治理方案:(一定要让管理者看到这些努力
  • 数据能成为企业的资产,而软件却不能。因为是资产,所以需要做管理。
    1. 主数据
      数据集成对“总体最优”和“集团化经营”必不可少
      主数据管理:是指通过定义客户、产品、企业(人)、生产环节等基础业务用语,用数据模型对用语进行描述,并通过模型对实际数据进行创建和维护。主数据管理虽然称为客户或商品主数据管理,但其实际上是一个整合过程。
    2. 数据质量
      技防:自动对账功能、数据清洗功能
      人防:数据检查、通报
    3. 数据安全
      目前的技术具有相当的保护效果,但最后还是要靠人本身;
      作为应对正当化的措施,需要让“本企业能锁定一切擅自盗取信息的人”这句话深入人心; (审计系统的功能、也是数据安全的底线)
      任命最可信的人成为管理责任人。
  • 数据也要治理,既然称之为管理,那么承担该工作的中坚部门就不是信息部门,而是使用数据的管理人员以及数据为参照的管理层。由于制定信息安全措施是数据管理的一部分,所以最好由管理层来负责。
  • 要在把握经营战略对数据的内在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数据战略。

数据安全

  • 信息安全:国家、企业的做法以及采取的措施。
  • 信息安全属于企业管理的问题,有专门的管理者担任负责人,实际的业务可以交给信息部门。信息安全是全局的管理的问题,不单是技术问题。
  • 内部舞弊的三种来源:
    1. 机会
      最小权限、分散权限;
      有制度、对重要业务进行检查;
      避免人员固化
    2. 动机
      通过内部的揭发机制,审计来威慑;这不单是信息部门的事情,是整个企业的问题。
    3. 正当化
      指这个人抱着这种程度的事情别人也会做,我做了也没什么。


  • 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基础业务整合系统,其通过实时监控企业的人、物、资金相关信息,实现企业资源的最合理配置。
  • 高层去看望一线人员的问题,激励一下一线人员,毕竟,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从未去过位于郊外的信息系统中心。

新技术的企划、开发及运行

  • 我们企业的业绩还不错,但这只是通货膨胀带来的效果。
  • IT部同企业开展新事业和业务等活动紧密联系。
  • 信息部应该主动提出创新方案,“企业架构”方案便是其中的一种。
  • 信息系统主管都应对企业和团队的现状有充分认识。
  • 先了解现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思考企业5-10年的发展。
  • 要考虑引进的技术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 artner 发布的最新技术炒作曲线

引进新技术的思考(四点与用法有关,三点与人有关)

  1. 是主要技术还是次要技术
  2. 是单项技术还是整个信息系统
  3. 是崭新技术还是成熟技术
  4. 同行业其他企业是否使用
  5. 管理层是否积极
  6. 年轻员工是否有干劲
  7. 自己是否还在任。

  • 将新技术融合到系统里并没有说的那么简单。
  • 企业如果不根据开放性标准建立平台,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 企业管理者经常会把一些词挂在嘴边,如总体最优、综合能力、总体战、协同、横向合作、汇总。虽然每个词语的意思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含有这样一层深意:企业并未完全发挥自身实力,其实还可以表现得更出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 和高层吃饭的时候闲聊,但这是同管理者进行沟通交流的宝贵时机,因此也要留心自己的言谈。如果管理者对我正在考虑的事情表示出兴趣,那么在经营会议上,一些大提案就能更加容易过审。

项目章程

项目章程的重要性

  • 如果想迅速组建具备信任感和责任感的团队,就要制定章程;
  • 章程是一份反映权力赋予的文件。通常有三项内容:对所开展业务的范围进行规定、确定成员间的沟通原则、明确成员的职责和责任。
  • 对信息系统的主管而言,最痛苦的工作是什么?难道不是向企业管理层汇报信息系统研发失败的事情吗?
    最好在企业进行项目管理时,应在项目经理和管理层间设置一个“项目委员会”。委员会由使用部门的管理人员、项目成员代表、IT企业管理层组成,起一种“指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委员会成员并不包括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日常给委员会汇报日常的工作。

项目工期管理

首先,项目经理根据传统的方法估算每项工作的执行时间,将执行时间砍掉一半。将砍掉的时间称为“缓冲时间”,并对另外进行管理。
其次,在同一时间内给每个人仅分配一项工作。
缩短执行时间的目的是为了带来一种积极的紧张感,即让人意识不到最后期限。如果脑海中有最后期限的概念,就会觉得“反正时间还多”,从而无法专注于工作。

系统整合

系统整合是最难实现的。

  1. 信息系统反应的是企业管理模式,因此,其应配合业务实际业务进行系统架构;
  2. 系统系统中存储的数据,不同部门之前的数据内容、存储方式也有很大出入;
  • 方法:梳理差异,清洗相关的数据。
  • 技术的个人垄断!贯彻实行系统介绍文件的书面化。备用人员的培养。
  • 我们可看到系统的小故障确实在增加,但是经过一线人员的努力,这些小故障并未发展成大故障。其实,重要的是让管理者知道信息部门为了维持系统每天的正常运转,付出了多少努力和辛劳。
  • 系统出故障时难免的。但是,需要让管理者知道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再怎么说,软件是人参与的工作,总会有出错的时候。
  • 与其为了制造出永不出故障的系统而投入大量资金 ,还不如做好一序列解决故障的准备,这样一来,即便系统出故障,也不会阻碍业务进行。这就是所谓的BCP(业务连续性计划、应急方案)。

态度和能力

接任者:能力、态度

  1. 自己肩负的职责,CIO这项职务的意义
    同时完成新项目以及支撑起运作的信息系统的开发;以建设能够架构这种信息系统的部门为目标,甄选合适的部门人员,估计达成目标需要的经费。
  2. 时刻关注一些新技术的动向

能力要求

对未来前景的设想与直面现实时处理繁琐的信息系统业务之间的矛盾;以提高信息部门成员的干劲为目标,对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监视;不断设计可以满足企业业务需求的新系统,在严守交货期与成本控制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在多次重复使用数据的同时,保证数据安全。

概念技能

抽象与具体、大局与分析、扩散与收敛、主观与客观、主观与逻辑、长期与短期的视角反复思考然后行动的能力。

管理者三大技能

  • 管理人员不仅要着眼于本部门,还应在把控全局的基础上采取行动。
  • 利用数据模型从整体上把握业务,这就是在进行一种培养员工整体洞察力的训练。
  • 如果信息主管能用一张图来描绘下期系统的目标和设计思想、一些大体的系统需求,就能让参与该项目的人员对重建计划和方针形成一个透彻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