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

看过序最多的一本书,一共有六个推荐序. :-)
作为管理学大师,作为第一位把管理进行科学化的思想家,德鲁克的管理学书籍通过简单易懂的描述,阐述了管理的精髓。
现在社会以知识工作者为主,不同于以往的体力工作者,没有一套可量化的、固定的检查、考核体系能对知识工作者进行过程考核。所以,为了提高组织的绩效,管理者(大部分的知识工作者)必须提高自我的绩效,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才能达到组织的目的。
本书围绕着,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作者明确指出,卓有成效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和实践学会的能力。所以,作者通过有效的时间管理、重视贡献、发挥人的长处、要事优先(其实也是时间管理的一部分)、有效决策等方面进行展开,说明了如何通过这些手段,让自己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作者的很多观点,现在看来都耳目能详、天经地义,但是放回50年前(本书1966年出版),作者能在二战后不久,就提出这样的管理理念,确实是让人叹为观止。
就像吴晓波在悼念德鲁克(2005年11月11日,彼得·德鲁克在酣睡中悄然去世)的文章所说的:“他走了之后,下一个该轮到谁来替我们思考管理?

卓有成效的管理全书纲要

下面是本书的一些读书摘要

一、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把事情做对(to do things right)的能力,而不是“做对的事情”(to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的能力
的确,谁也不知道一位知识工作者在想些什么。然而,思考却是他的本分,他既然是在思考,他就是在工作。知识工作者并不产生本身具有效用的产品,他生产的是知识、创意和信息。知识工作者是一项特殊的“生产要素”。 一个专业人员的产出必须与其他人的产出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成果。
知识工作不能用数量来衡量,也不能用成本来衡量。衡量知识工作者主要看其成果。
在组织内部不会有成果出现,一切成果都是发生在组织外部。
对于外部的情况,真正重要的不是趋势,而是趋势的转变。趋势的转变才是决定一个机构及其努力的成败关键。对这种转变,必须有所察觉,转变是无法估量,无法界定,无法分类的。

二、掌握自己的时间

在大型组织中,如果知识工作者的绩效表现不错,往往是因为该组织的高级主管能定期抽出时间来和他们进行交流。例如交流:

  • 你认为我们组织的领导,对你的工作应该了解些什么?
  • 你对我们这个组织有什么看法?
  • 你觉得我们还有哪些尚未开拓的机会?
  • 你觉得我们有哪些尚未觉察的危机?
  • 你希望从我这里知道些什么?

只要遇到人事问题,决策总是很慢,并且需要经过多次考虑,才能最终定案。
关于用人,通用总裁斯隆说过:“我没有秘诀。我只是有这样的感觉,我第一念就想到的人选,往往不会是最适当的人选。我总要反复再三,才能做最后决定。”

1、如何诊断自己的时间

必须在处理某一工作的“当时”立即加以记录,而不能凭记忆补记。
每月定期拿出来检讨。

  • 找出什么事根本不必做
    逐项问:这件事如果不做,还有什么后果?如果认为不会有任何影响,那么这件事便该立即取消。(审视一下,这类事情对组织有无贡献,对于他本人有无贡献,或是对于对方的组织有无贡献。如果都没有,只要谢绝就得了。)
  • 时间记录上的哪些活动可以有别人代为参加而又不影响效果
  • 是否管理者在浪费别人的时间。

2、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

  • 找出缺乏制度或远见而产生时间浪费的因素
    例如,一项重复出现的危机应该是可预见的,因此,这类危机可以预先防止,或可以设计成一种例行作业,是每个人都能处理。
  • 人员过多,也常造成时间浪费
    用一个人,应该是每天的工作都需要用到他。
  • 组织不健全。
    其表现就是会议太多。会议是组织缺陷的一种补救措施。一个结构设计臻于理想的组织,应该没有任何会议。
  • 信息功能不健全。

3、统一安排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以90分钟为一单元。根据研究发现,一个普通人“超过90分钟”精力就难以集中,而“不够90分钟”则难以处理好一件事情

三、我能贡献什么

管理者要由技术进入到观念;有机械性工作进入到分析性方法;由效率进入到成果;
管理者要自省:为什么组织聘他为管理者?他应该对组织由什么影响?
管理者如果能着眼于贡献,那么他所重视的应当不仅是“方法”,而是“目标”和“结果”。

1、管理者的承诺

重视贡献、关注整体绩效、关心组织目标。
贡献的体现:

  • 直接成果;
  • 树立新的价值观及对这些价值观的重新确认;
  • 培养与开发明天所需要的人才;

但是,职位的变化会使上面三种绩效之间的相对比重发生变化。所以,职位变化的时候,需要对自己提出新的挑战,需要看到努力的方向。
一个管理这的职位越高,他在对外方面所需的贡献也越大,因为一个组织里,通常只有职位最高的管理者,才能在对外方面自由活动。

2、如何使专业人员的工作卓有成效

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为便于你为机构做出贡献,你需要我做些什么贡献?需要我在什么时候,以哪种形式,用什么方式来提供这些共享。

3、正确的人际关系

着眼于贡献

  • 互相沟通
  • 团队合作
  • 自我发展
    对自己设定目标。
  • 培养他人

4、有效的会议

会议是管理者每日使用的管理工具。
规则:你可以主持会议,听取重要的发言,也可以是与大家共同讨论。但你不能即主持会议,又高谈阔论。

四、发挥人的长处

不仅要发挥下属的长处,我们还要发挥自己的长处,甚至要帮助上级发挥他的长处。
充分发挥人的长处,才是组织存在的唯一目的。(用人之长、容人之短)
一位管理者,如果仅能见人之短而不能识人之长,因而刻意避其所短,而非着眼于发挥其所长,则这位管理者本身就是一位弱者。他会觉得别人的才干可能构成对他本身的威胁。但是,世界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下属的才干反而害了主管的事。美国的钢铁工业之父卡内基的墓志铭说得最为透彻:“这里躺着的人,知道选用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来为他工作。”
充分发挥人的长处,这是对人的尊重;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这是管理者的价值观在行为上的体现。
真正“苛求的上司”(实际上懂得用人的上司大部分都是“苛求”的上司),总是先发掘一个人最擅长做些什么,再来“苛求”他做些什么。
通过组织来克服人的短处,就像一个球队、一个游戏的卡牌组合,都是充分利用个体的长处,个体的短处通过其它个体来弥补,达到最好的配合效果。
因人设事的结果,是必将产生恩怨派系,组织绝对不能出现这种情况。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能建立起第一流经营体制的管理者,通常不会与周围的同事及下属保持过分亲密的关系。(会造成跟进个人好恶来挑选人才)

1、用人的四个原则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不会将职位设计成只有上帝才能胜任;
    只有让平凡的人都做出不平凡的事的组织,才是好的组织。
  • 职位的要求严格,而涵盖要广;
    一位知识工作者在初任某一职位时,其职位的标准,应能作为他日后发展的引导,应能成为他衡量自己、评估贡献的依据。
    某人在某一组织能有什么贡献,他本身的指示和技能是一个因素,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也是同样重要的因素。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时,会先考虑某人能做些什么,而不是先考虑职位的要求是什么。
    面谈考评是整个考评制度的重心所在。今天大多数组织制定的考评方法,其实是脱胎于一般医生对病人的评估。医生的目的在于治病,医生重视的是病人的毛病,而不是病人的优点。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知道在用人所长的同时,必须容忍人之所短。
如何看待组织少不了谁的问题?

2、如何管理上司

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读者型”和“听者型”。
协助上司发挥其所长,是促使管理者有效的最好方法。

3、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所谓“别人不让我干”,恐怕是惰性和没有勇气的借口吧。就算是客观条件真有限制(事实上任何人做任何事均免不了有限制),也一定仍然可以做出许多有意义的重要工作来。
难点是在于如何发现一个人的长处! 思考自己的长处!他会问“此人能做些什么?” 他会问:“哪一类工作别人多起来要费九牛二虎之力,而我做起来确实轻而易举?”

五、要事优先

first things first.
do one thing at a time.

1、摆脱昨天

尤其重要的是:有效管理者打算做一项新的业务,一定先删除一项原有的业务。这对控制组织的“膨胀”是非常必要的。(推陈出新)

按压力来决定优先,说到压力,往往总是为了昨天。

压力下优先次序的选择

 确定优先次序的重要原则:

  • 重将来而不重过去;
  • 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
  • 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
  • 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

 所谓“领导力”,并不是指智慧和天赋,而是指人人皆可达成的专心、决心和目标。

六、决策的要素

防守政策将麻醉管理处的创造力。
一个垄断性的企业虽然没有对手,但是应该以将来作为对手。
决策,不是为了适应当时的临时需要,而是战略性的考虑。

决策的五个要素

  • 要确定了解问题的性质,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
    以为有效的决策者碰到问题,总是先假设该问题为“经常性质”。他总是先假定该问题是一种表面现象,另有根本性的问题存在。
  • 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换言之,应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
    解决某一问题应有什么最低需要。
  • 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哪些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能被接受;
    研究“正确”的决策是什么,而不是研究“能为人接受”的决策是什么。人总有采取折中方法的倾向。
  • 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做事,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
    决策应该匹配当前的管理水平、人员水平,需要考虑这一决策应该有谁来执行?他们能做什么?同时设计出验收标准。
  • 在执行的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军队中最重要的反馈是亲子视察,报告或沟通不一定靠得住。
  • 2000年前罗马律法就曾说过:“行政长官不宜考虑鸡毛蒜皮之类的事情。”

七、有效决策

1、人见解和决策的关系

决策的原则:除非有不同的见解,否则就不可能有决策;

2、反面意见的运用

换位思考的能力,决策需遵循以下原则:

  • 如果利益远大于成本及风险,就该行动;
  • 行动或不行动;切忌只做一半或折中。

3、决策与电脑

电脑的决策是“硬性原则”的决策
相对电脑,人的逻辑性虽然不是特别强,但是人能够洞察,这正是人的有点所在。

文章摘要

  • 德鲁克先生主张以创新这类演进的方式解决发展的问题。
  • 从理解全局或整体出发,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性,达到把握和解决个别问题的目的。
  • 管理得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 个人注:类似运维
  • 有效管理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将例外管理变成例行管理。 个人注:类似风险管理。
  • 在组织而言,需要个人提供其贡献,在个人而言,需要组织作为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
  • 总有人单独作战,无一部属,然而仍不失为管理者。
  • 德鲁克是推动管理学发展成为一门严肃科学的先驱。
  • 知识工作者的成果通常要与其他人的成果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效益,因而管理者的作用日益凸显。
  • 由于只是工作者难以监督,因而组织效率将取决于组织成员能够对自身进行有效的管理。
  • 真正有创造力的企业要使组织内部每个员工具有企业家精神。
  • 管理有效性的关键,不在于有效的管理别人,而在于有效地管理自己。
  • 事实上,只要暂缓,就不会启动,也许永远不会启动。
  • 形成“高层次概念性认识”,从高层次观念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案。
  • 管理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共同实现目标的工作过程。
  • 把脚踩在大地上,踏踏实实在工作中实践。
  • 管理是一门实践的学科,管理不单在于“知”,更在于“行”
  • 知识权威、职位权威。
  • 对管理者的有效性而言,最重要的人物,往往不是管理者直接控制的下属,而是其他部门的人,即所谓的“旁系人士”,或是管理者本人的上司。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与这些人主动接触,不能是这些人利用他的贡献,他本身就没有有效性可言。
  • 所谓事实,应该是已经认定,已做分类,并且已确知其关联性。在我们对其量化之前,必须掌握一个概念,那就是:必须从无数现象中抽象出某一具体的特性,并对其命名,然后才能进行计算。
  • 社会生活及政治生活中最显著的一项事实是:暂时性的事物往往具有永久性。
  •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 奉为圭臬 fèng wéi guī niè :奉:信奉;圭:意为土圭,测日影器;臬:意为水臬,古时测量水平的仪器;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
    南橘北枳 nán jú běi zhǐ 枳:落叶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会变成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
  • a blind Venetian 威尼斯盲人
    a Venetian blind 软百叶窗帘(活动百叶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