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

王阳明一生虽然立下奇功,但在仕途上也属于郁郁不得志之列。
王阳明在被贬贵州修文县时,在龙场悟道,创立了心学,从此,王阳明走向了人生的巅峰。
王阳明的心学强调“知行合一”,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知行是合为一体的,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由此,心学否定了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理论关于知行两者割裂开的思想。也正因为这样,王阳明一直受到了儒家弟子的攻击和反对。
王阳明提出,人的一生就是要达到致良知,根据自己的良知去行事。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并按良知做事。
王阳明提倡的“良知”,除了关于道德的善恶之心外,还有关于智慧的是非之心。他认为,这些良知就在人心中,不需要再向外界寻求,很多人只是良知给蒙蔽了。但是,王阳明的心学和佛学不同的是,心学是一种入世的学问,强调行的重要性,要在行中磨炼自己。
看了整本书,最大的感觉就是,王阳明才是真正的心理学大师,剿匪的时候,充分利用了人的心理,虚虚实实,或招安、或强攻,基本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大的胜利。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1],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就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以至于今。现在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分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虽然朱熹乃是儒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代大儒,但他对于“格物致知”的观点之所以在后世成为主流,并非是因为获得后世儒家学者的普遍赞同。事实上,朱熹学说在南宋当时还因政治党争而被斥为“伪学”,而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也更大力批判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学说观点。但因为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元朝中叶就被官方采用为科举取士的应试准则,而自从明太祖开始独尊朱熹学说为《四书》上的唯一官方思想权威以后,朱熹学说更是成为明清两代历时五百余年在科举应试上的官方教条观点。因而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观点也就在数百年的官方教条权威下,成为后世社会上的普遍流行观点。所以在清末的洋务学堂中,就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称为“格致”[2],即“格物致知”的简称。上海等地还成立科学技术学校,称为格致书院。

横渠四句
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北宋儒学家张载的名言。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由于其言简意宏,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其意思是读书人其心当为天下而立,其命当为万民而立,当继承发扬往圣之绝学,当为万世开创太平基业,说出了读书人应当有的志向和追求:天下、万民、圣贤之道、太平基业。

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

胶柱鼓瑟
源于故事“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却依照赵人预先调弄好的音调,将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齐人回家后,摆弄了多年,总是弹不出一支曲子。他还觉得奇怪呢!后来,有人从赵国来,了解到是怎么回事,觉得这个齐人的举动是多么愚蠢啊!”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文章摘要

  •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告子则说,人性可善可恶。
  • 儒学只有在大一统时代才有力量。 个人注:儒学在大一统的时代是用来麻痹人民的精神鸦片。
  • 董仲舒曾用“天人感应”的方式来限制皇权,“天人感应”认为,国君做了坏事,老天就发怒;国君做了好事,老天就高兴。
  • 能勇敢向前是勇气,能转身是智慧,智勇兼备,才可成大事。 个人注:知进退!
  • 儒家知识分子最大的追求就是把皇上塑造成德高望重的圣贤。 个人注:所谓的圣君良相。(说难听点儒学就是向上靠拍皇帝马屁,向下用来愚民的一种学说)
  • 噤若寒蝉: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 轻徭薄赋、悲天悯人
  • 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 人生一切所谓困难,都是比较而言。
  • 人的力量永远来自心灵。当你的心灵产生力量后,外界的环境看上去也就没想象中的险恶了。
  • 逆境让人成长,让人成熟。摩西被放逐渺无人迹的沙漠,才有了《摩西十诫》;耶稣在颠沛流离的传道中悟得大道;穆罕穆德在放逐地创建了伊斯兰教;释迦摩尼放弃了王子养尊处优的生活,到深山老林中度过了艰苦的岁月,创建佛教。
  • 孝顺父母的终极目的就是让他们心上安宁,物质条件还在其次。
  • 所谓政治力,无非就是一个人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主要就是人际关系。
  • 学术辩论是要明理,而不是要分胜败。
  • 古人云,攻我短者是吾师。(但人的天性是防御性的心态,忠言逆耳)
  • 心学和禅学的区别就是在于实践。(个人注:一个入世,一个出世)
  • 佛教以超脱生死来劝人信奉,道教以长生不老劝人信奉。
  •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肯定是做事的人。
  • 一个人是否成熟,要看他在面对事情时的态度。
  • 不要迷信自己的经验。世间一切瞬息万变,拿从前的经验对待新出现的事物是胶柱鼓瑟
  • 靠山山倒,靠河河枯。
  •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 政治无是非、无亲情,利害即是非。
  • 人因性格、人生阅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看待事物时的态度就会迥然不同。
  • 汤武和吕伊:汤是商汤,武是周武,伊是伊尹,吕是吕尚,也就是姜子牙。
  • 兵法说,围五攻十。 包围敌人要用五倍于敌人的士兵,攻击敌人就要用十倍于敌人的士兵。
  • 大家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 恶人也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他们最怕的就是丧失利益。对付他们,只需要给他们摆清利害关系,他们就会知难而退。
  • 将心比心,永远都不会过时,必能产生奇效。
  • 结交皇帝身边的红人是一个政治家变通的智慧,多年以后的张居正让半死不活的明帝国重获生命力,靠的就是和宫中的大太监冯保的友谊。
  • 真正服膺王阳明心学的人,都没有登上权力之巅。(个人注:政治还是要靠权谋)
  • 只要他能给你带来心灵上的安宁,它就是好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