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设计原则

我所遵守的11条数据库设计准则

一、设计原则资料一

1、数据库设计范式

第一范式(1NF):属性具有原子性,不可再分解,即不能表中有表;(字段是最小的的单元不可再分 )
第二范式(2NF):唯一性约束,每条记录有唯一标示,所有的非主键字段均需依赖于主键字段;
第三范式(3NF):冗余性约束,非主键字段间不能相互依赖;
第四范式(4NF):消除表中的多值依赖

2、完整性

not null声明禁止插入空值;
check子句限制属性域;

3、去冗余

避免冗余属性,冗余属性会带来数据不一致性;
学生选课系统中,老师可以开课、学生可以选课,数据库设计中,课程可以由课程编号和课程名称等确定;
如果现在维护两个表,一个表A存储课程信息(课程编号、名称、简介、学分、院系等),另一个表B存储开课信息(有哪些课程开课),如果B中重复存储了A的课程名称、简介、学分、院系等信息,一旦A中的信息更新,B中和A中信息便出现不一致;
正确的做法是,B中只存储课程编号,并以此和A相关联;

节省空间和增加查询效率之间,有时候是存在矛盾的,很多时候都需要进行取舍。其实这样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反范式设计表.按照实际的需要适当增加一些重复的字段到一张表上是有好处的。
但同时也有些问题,如果需求变了那就可能悲剧.,好的情况是这个冗余字段没用了,坏情况就是可能要修改表字段。如果这时表已经积累非常多的数据,那就异常痛苦.
数据库是要注重效率,但绝对没想象中那么脆弱,一般慢的原因都是本身配置不合理,程序逻辑不合理,或者索引加的不合理引起的,真正什么高并发或者大量数据的情况真的很难遇到,你放心用就行了。

一个设计良好的数据库,即使连接很多张表,查询效率也几乎不会下降。只不过开发起来有些麻烦,要不停的去联表或填充数据。
如果不遵守第三范式,当数据经常更新的时候,就会很麻烦,要改很多地方。而不经常修改的表,比如报表和日志记录,字段很多,生成一次一般就不会再修改了,那么可以做数据冗余,满足第二范式即可。

4、解耦合

一个表只存储它应该存储的信息,和此表无关的信息放到另一个表去存储,表之间尽量解耦;
上面的例子中,A中存储且只存储面向课程的信息,另外有表C,存储且只存储面向学生的信息(学号、姓名、性别、年龄、选课id等),对于“课程级别”的信息,应当坚决的存储在A而不是C中,而且尽量避免将A、C合并成一个表(可能刚开始是设计成一个表),而且A、C间尽量解耦;
字段不可再分:
一个字段中不要出现分隔符,或者在一个字段中存储多个信息;
例如,first name和last name不要放在同一个字段中,稳定版本号和临时版本号不要放在同一个字段中;

5、考虑性能

上述原则可能造成多表连接查询的情况出现,降低性能;
如果性能成为主要矛盾,则上述原则也不绝对;

6、数据库命名原则

  • 数据库的命名会直接影响到上层应用的名称,所以要和业务部门仔细讨论、慎重确定;
  • 每个属性名在数据库中只有唯一的含义,number这个属性名可能表示电话号码或是房间号,这是一种容易引起歧义的命名;
  • 数据库的名词要一致,不能在这个地方叫一个名字,到另外一个表又叫另外一个名字;
  • 一般来说,Table命名用单数,Column命名用单数;
  • Table不用Prefix前缀来表示不同的组,而用schema来划分命名空间(postgresql中);
  • 命名用snake_case,不要有其他特殊字符;
  • 名称中不要有sql关键字;
  • 如果确实需要使用sql关键字,可用双引号包围,比如CREATE TABLE "order"(...);
  • 主键的名字永远都是同一的,就是id,外键名称才需要加table的名字,诸如xxx_id、yyy_id;
  • 命名不要用缩写,比如date缩写成dt;
  • 用 create_date/update_date/sample_date这些含义更明确的名称代替date这个命名,这样不仅表达更准确,而且避免了用关键字的麻烦;
  • timestamp类型的字段要有timezone(时区),字段名用xxx_date的形式,仅表示年月日用xxx_day,仅表示时分秒用xxx_time;
  • 表示数量、次数等概念的字段名称最好写为xxx_count,不要写为xxx_number/xxx_num/xxx_no等;
  • boolean类型的命名要用is_xxx格式;

7、数据库设计其他注意事项

  • 每个表都要有主键,名称是id,类型为bigint;
  • 主键的类型是设为integer还是long,取决于这个系统用多长时间,如果要用100年,主键还是设置为long类型较好,这样用的很久以后id也不会超出范围;
  • 一个字段不要有多个用途,空间不是问题,清晰才是重点;
  • 不要过早优化,先把东西做出来再说,遇到性能问题再去优化;
  • 对于varchar类型的字段,当字符串并不是非常明确到底限制是多少的时候,通常选择255这个长度,varchar(50)并不比varchar(255)节省空间,varchar(50)仅仅是表示最多分配50个字符而已;
  • varchar(100)类型在PostgreSQL中代表100个字符,而在Oracle中代表100字节,具体的占用空间数目和语言、编码方式有关;
  • 对外键要加Index;
  • 数据库里面的密码一定要加密,不能保存明文;
  • 用is_deleted=true来表示本条记录的业务上的删除,不要在数据库中真正删除记录,或者仅仅是版本化修改,这样能防止数据丢失;

8、数据库性能提升方案

  • 使用索引会大大提升查询效率,同时降低在被索引的表上INSERT和DELETE效率;
  • 分离频繁和不频繁使用的数据到多个表中;
    例如,原先,一个表中保存用户名、密码、年龄、个人简介、学校等信息,但是发现访问用户名、密码、年龄的频率远高于其他字段,此时就应当将这个表分为两个表,分别存储频繁访问项和非频繁访问项;

9、数据库安全策略

  • 至少保存3个月的系统访问日志;
  • 数据库中的表可以有创建和更新时间戳,及所创建/修改行的用户标示;
  • 不删除字段,而是打上一个被删除的标记;
  • 版本化修改;

10、大型数据库设计

  • 负载均衡;
  • 读写分离;
  • 分布式存储;
  • 参考这篇文章;

二、设计原则资料二

1. 原始单据与实体之间的关系

  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它们是一对一的关系:即一张原始单据对应且只对应一个实体。在特殊情况下,它们可能是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关系,即一张原始单证对应多个实体,或多张原始单证对应一个实体。这里的实体可以理解为基本表。明确这种对应关系后,对我们设计录入界面大有好处。
  〖例1〗:一份员工履历资料,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中,就对应三个基本表:员工基本情况表、社会关系表、工作简历表。这就是“一张原始单证对应多个实体”的典型例子。

2. 主键与外键

  一般而言,一个实体不能既无主键又无外键。在E—R 图中, 处于叶子部位的实体, 可以定义主键,也可以不定义主键 (因为它无子孙), 但必须要有外键(因为它有父亲)。 主键与外键的设计,在全局数据库的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全局数据库的设计完成以后,有个美国数据库设计专 家说:“键,到处都是键,除了键之外,什么也没有”,这就是他的数据库设计经验之谈,也反映了他对信息系统核 心(数据模型)的高度抽象思想。因为:主键是实体的高度抽象,主键与外键的配对,表示实体之间的连接。

3. 基本表的性质

  基本表与中间表、临时表不同,因为它具有如下四个特性:
   (1) 原子性。基本表中的字段是不可再分解的。
   (2) 原始性。基本表中的记录是原始数据(基础数据)的记录。
   (3) 演绎性。由基本表与代码表中的数据,可以派生出所有的输出数据。
   (4) 稳定性。基本表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的,表中的记录是要长期保存的。
  理解基本表的性质后,在设计数据库时,就能将基本表与中间表、临时表区分开来。

4. 范式标准

  基本表及其字段之间的关系, 应尽量满足第三范式。但是,满足第三范式的数据库设计,往往不是最好的设计。为了提高数据库的运行效率,常常需要降低范式标准:适当增加冗余,达到以空间换时间的目的。
  〖例2〗:有一张存放商品的基本表,如表1所示。“金额”这个字段的存在,表明该表的设计不满足第三范式, 因为“金额”可以由“单价”乘以“数量”得到,说明“金额”是冗余字段。但是,增加“金额”这个冗余字段, 可以提高查询统计的速度,这就是以空间换时间的作法。 在Rose 2002中,规定列有两种类型:数据列和计算列。“金额”这样的列被称为“计算列”,而“单价”和 “数量”这样的列被称为“数据列”。
  表1 商品表的表结构
  商品名称 商品型号 单价 数量 金额
  电视机 29吋 2,500 40 100,000
  

5. 通俗地理解三个范式

  通俗地理解三个范式,对于数据库设计大有好处。在数据库设计中,为了更好地应用三个范式,就必须通俗地理解
  三个范式(通俗地理解是够用的理解,并不是最科学最准确的理解):
  第一范式:1NF是对属性的原子性约束,要求属性具有原子性,不可再分解;
  第二范式:2NF是对记录的惟一性约束,要求记录有惟一标识,即实体的惟一性;
  第三范式:3NF是对字段冗余性的约束,即任何字段不能由其他字段派生出来,它要求字段没有冗余。

  没有冗余的数据库设计可以做到。但是,没有冗余的数据库未必是最好的数据库,有时为了提高运行效率,就必须降低范式标准,适当保留冗余数据。具体做法是:在概念数据模型设计时遵守第三范式,降低范式标准的工作放到物理 数据模型设计时考虑。降低范式就是增加字段,允许冗余。

6. 要善于识别与正确处理多对多的关系

  若两个实体之间存在多对多的关系,则应消除这种关系。消除的办法是,在两者之间增加第三个实体。这样,原来一个多对多的关系,现在变为两个一对多的关系。要将原来两个实体的属性合理地分配到三个实体中去。这里的第三个 实体,实质上是一个较复杂的关系,它对应一张基本表。一般来讲,数据库设计工具不能识别多对多的关系,但能处理多对多的关系。

  〖例3〗:在“图书馆信息系统”中,“图书”是一个实体,“读者”也是一个实体。这两个实体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典型的多对多关系:一本图书在不同时间可以被多个读者借阅,一个读者又可以借多本图书。为此,要在二者之 间增加第三个实体,该实体取名为“借还书”,它的属性为:
  借还时间、借还标志(0表示借书,1表示还书),另外,它还应该有两个外键(“图书”的主键,“读者”的主键),使它能与“图书”和“读者”连接。

7. 主键PK的取值方法

   PK是供程序员使用的表间连接工具,可以是一无物理意义的数字串,由程序自动加1来实现。也可以是有物理意义的字段名或字段名的组合。不过前者比后者好。当PK是字段名的组合时,建议字段的个数不要太多,多了不但索引占用空间大,而且速度也慢。

8. 正确认识数据冗余

  主键与外键在多表中的重复出现, 不属于数据冗余,这个概念必须清楚,事实上有许多人还不清楚。非键字段的重复出现,才是数据冗余!而且是一种低级冗余,即重复性的冗余。高级冗余不是字段的重复出现,而是字段的派生出现。
  〖例4〗:商品中的“单价、数量、金额”三个字段,“金额”就是由“单价”乘以“数量”派生出来的,它就是冗余,而且是一种高级冗余。冗余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处理速度。只有低级冗余才会增加数据的不一致性,因为同一数据,可能从不同时间、地点、角色上多次录入。因此,我们提倡高级冗余(派生性冗余),反对低级冗余(重复性冗余)。

9. E--R图没有标准答案

  信息系统的E--R图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它的设计与画法不是惟一的,只要它覆盖了系统需求的业务范围和功能内容,就是可行的。反之要修改E--R图。尽管它没有惟一的标准答案,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设计。好的E—R图的标准是:结构清晰、关联简洁、实体个数适中、属性分配合理、没有低级冗余。

10 . 视图技术在数据库设计中很有用

  与基本表、代码表、中间表不同,视图是一种虚表,它依赖数据源的实表而存在。视图是供程序员使用数据库的一个窗口,是基表数据综合的一种形式,是数据处理的一种方法,是用户数据保密的一种手段。为了进行复杂处理、提高运算速度和节省存储空间, 视图的定义深度一般不得超过三层。 若三层视图仍不够用, 则应在视图上定义临时表, 在临时表上再定义视图。这样反复交迭定义,视图的深度就不受限制了。

  对于某些与国家政治、经济、技术、军事和安全利益有关的信息系统,视图的作用更加重要。这些系统的基本表完 成物理设计之后,立即在基本表上建立第一层视图,这层视图的个数和结构,与基本表的个数和结构是完全相同。并且规定,所有的程序员,一律只准在视图上操作。只有数据库管理员,带着多个人员共同掌握的“安全钥匙”,才能直接在基本表上操作。请读者想想:这是为什么?

11. 中间表、报表和临时表

  中间表是存放统计数据的表,它是为数据仓库、输出报表或查询结果而设计的,有时它没有主键与外键(数据仓 库除外)
  临时表是程序员个人设计的,存放临时记录,为个人所用。基表和中间表由DBA维护,临时表由程序员自己用程序自动维护。

12. 完整性约束表现在三个方面

  域的完整性:用Check来实现约束,在数据库设计工具中,对字段的取值范围进行定义时,有一个Check按钮,通过它定义字段的值城。
  参照完整性:用PK、FK、表级触发器来实现。
  用户定义完整性:它是一些业务规则,用存储过程和触发器来实现。

13. 防止数据库设计打补丁的方法是“三少原则”

   (1)一个数据库中表的个数越少越好。只有表的个数少了,才能说明系统的E--R图少而精,去掉了重复的多余的实体,形成了对客观世界的高度抽象,进行了系统的数据集成,防止了打补丁式的设计;
   (2)一个表中组合主键的字段个数越少越好。因为主键的作用,一是建主键索引,二是做为子表的外键,所以组合主键的字段个数少了,不仅节省了运行时间,而且节省了索引存储空间;
   (3)一个表中的字段个数越少越好。只有字段的个数少了,才能说明在系统中不存在数据重复,且很少有数据冗余,更重要的是督促读者学会“列变行”,这样就防止了将子表中的字段拉入到主表中去,在主表中留下许多空余的字段。所谓“列变行”,就是将主表中的一部分内容拉出去,另外单独建一个子表。这个方法很简单,有的人就是不习惯、不采纳、不执行。

  数据库设计的实用原则是:在数据冗余和处理速度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三少”是一个整体概念,综合观点,不能孤立某一个原则。该原则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三多”原则肯定是错误的。试想:若覆盖系统同样的功能,一百个实体(共一千个属性) 的E--R图,肯定比二百个实体(共二千个属性) 的E--R图,要好得多。

  提倡“三少”原则,是叫读者学会利用数据库设计技术进行系统的数据集成。数据集成的步骤是将文件系统集成为应用数据库,将应用数据库集成为主题数据库,将主题数据库集成为全局综合数据库。集成的程度越高,数据共享性就越强,信息孤岛现象就越少,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全局E—R图中实体的个数、主键的个数、属性的个数就会越少。

  提倡“三少”原则的目的,是防止读者利用打补丁技术,不断地对数据库进行增删改,使企业数据库变成了随意设计数据库表的“垃圾堆”,或数据库表的“大杂院”,最后造成数据库中的基本表、代码表、中间表、临时表 杂乱无章,不计其数,导致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无法维护而瘫痪。

   “三多”原则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该原则是“打补丁方法”设计数据库的歪理学说。“三少”原则是少而精的原则,它要求有较高的数据库设计技巧与艺术,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因为该原则是杜绝用“打补丁方法”设计数据库的理论依据。

14. 提高数据库运行效率的办法

  在给定的系统硬件和系统软件条件下,提高数据库系统的运行效率的办法是:
   (1) 在数据库物理设计时,降低范式,增加冗余, 少用触发器, 多用存储过程。
   (2) 当计算非常复杂、而且记录条数非常巨大时(例如一千万条),复杂计算要先在数据库外面,以文件系统方式用C++语言计算处理完成之后,最后才入库追加到表中去。这是电信计费系统设计的经验。
   (3) 发现某个表的记录太多,例如超过一千万条,则要对该表进行水平分割。水平分割的做法是,以该表主键PK的某个值为界线,将该表的记录水平分割为两个表。若发现某个表的字段太多,例如超过八十个,则垂直分割该表,将原来的一个表分解为两个表。
   (4) 对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进行系统优化,即优化各种系统参数,如缓冲区个数。
   (5) 在使用面向数据的SQL语言进行程序设计时,尽量采取优化算法。总之,要提高数据库的运行效率,必须从数据库系统级优化、数据库设计级优化、程序实现级优化,这三个层次上同时下功夫。

  上述十四个技巧,是许多人在大量的数据库分析与设计实践中,逐步总结出来的。对于这些经验的运用,读者不能生帮硬套,死记硬背,而要消化理解,实事求是,灵活掌握。并逐步做到:在应用中发展,在发展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