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辉煌》读书心得

“透过落地玻璃窗,看见13年前走掉的儿子被带到门前、宋美龄满面微笑地迎上去的时候,他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纹丝不动。这个在战场上东征西讨南攻北伐的战争枭雄,此刻却在用报纸挡住湿润的双眼。”这本惊涛骇浪的史书,难得有一幕这么温馨的时刻。
蒋介石一直耿耿于怀,如果不是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那离剿灭红军就差两个星期了。1936年11月的时候,因为红军为打通连通苏联方案的宁夏战役失利,中央已经做好了万一在陕北无法立足的这种最坏情况下的打算,那时候形势确实是岌岌可危。西安事变之后,随后国共达成了一致抗日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直到后来的国内战争,共产党已经非之前的那个吴下阿蒙了。

孙中山说过: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所以,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爱新觉罗王朝;所以,在1919年发起五四运动,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动北伐,消灭了北洋军阀。
一切都顺应着历史的潮流,直到1927年蒋介石发起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共产党在一片迷雾中,寻找着前进的道路。
而长征,就是共产党及红军图生存、求发展的唯一选择了。中共党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步,莫过于出发长征。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最深重的困难与最耀眼的辉煌,皆出于此。
说是苦难,中国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在敌人的前堵后追之下,湘江之战时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4万余人,损伤过半;四渡赤水到过金沙江时,红军人数已减到2万余人,又减了一半;1935年9月,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时,只剩下7200人。
说是辉煌,中国红军在长征途中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路线和方向,找到了适合中国条件下的领导人。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毛泽东进入了核心决策层(五常委,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博古、陈云),排名第三。二渡赤水后,3月12日,刚刚成立新的三人团确立毛泽东的实际领导地位。从此,中国的红军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走向了辉煌。
尽管中途有四渡赤水毛主席指挥的土城及鲁班场两次败仗(毛主席一生有四次败仗),但这也是红军为了寻找根据地过程中,面对不可预知的前程、实力强大的敌人,也是不能避免的。
尽管中途有1935年9月9日,张国焘在卓木雕成立伪中央,使红军因内部分裂面临覆灭的可能。但在这过程中,也考验了真正共产党人的党性和纪律。
纵观整个长征,最令人惊叹的除了领袖人物的领导艺术和指挥技巧,还有中国工农红军空前顽强战胜死亡的决心和寻找胜利之意志。
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中国工农红军的精神力量战胜了一切困难险阻。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为什么能够在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中坚持到了最后?当然,除了共产党人的因素之外,毛泽东指出其中“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即军阀混战是根本的一条。
在国民党围剿过程中,中央军内部矛盾重重、地区军阀割据一方显露无疑。
湘军、桂军、黔军、川军都是防蒋重于防共,他们认为“有匪有我,无匪无我”,所以,对红军的围剿本着驱逐出境、保持实力为根本。而蒋介石也是想通过围剿红军的名义把势力范围扩大到西南几省,或者借机歼灭相关的军阀。所以,白色政权之间的勾心斗角成了共产党最好的生存缓冲空间。
当然,西安事变的发生,在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压力下,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抵抗日寇侵略,共产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蒋介石可能还一直念念不忘那两个星期,但是,共产党人的无畏精神,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为人民谋福利的主义,这也是蒋公可能忽略了的要素。

纵横捭阖(zòng héng bǎi hé):“纵横”即竖和横;“捭阖”是开和合,字面上理解成“自如地横竖开合”(达到操纵控制对方的目的)。不过,“纵横”有其特殊含义,是指战国时的“合纵”与“连横”的谋毠。战国时有七国争霸,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采取了联合对抗强秦的作法谓之“合纵”;秦国则执行分化六国,使其服从秦国而个个击破谓“连横”。因此,这成语用“纵横”(合纵和连横)两大策略指称国际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外交斗争。

  • 广雅书院校友:杨匏(páo)安
  • 建立一个党,巩固一个党,发展一个党,需要理想,需要主义,也还需要经费。富于理想的中国共产党人,争论了很长时间才承认了这个现实。
  • "打土豪、分田地"既是红色政权政治动员的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经济独立的基础。
  • 斯大林: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这是一般公理。
  • 甲午战争后中国士大夫阶层痛定思痛,终于认识到不是“器不如人”,而是“制不如人”。
  • 同盟会党人朱执信翻译了《共产党宣言》。 个人注:朱执信于1919年去世,广州的执信中学,就是孙中山为了纪念他而创立。
  •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名论断: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 英国文学家塞缪尔的那句名言:爱国心在不少场合,是被流氓当做隐身衣来使用的。
  • 自从人类被划分为阶级以后,阶级的核心就是政党。政党的核心是领袖。领袖的核心是什么?是意志和思想。 个人注:领导者也是这样。
  • 毛泽东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 黄埔军校门口有一副铿锵作响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 鲁迅说过:“革命被头挂退的事是很少的。”
  • 正统的历史,从来就不一定就是信史。
  • “四二一”反革命事变前,严重辞职,将二十一师交给陈诚代管。蒋召见陈诚,问其对国内形势的基本态度。陈诚只一句话:绝对服从蒋总司令。
  • 朱德的话语中已经包含两条政治纲领:共产主义必然胜利;革命必须自愿。这两条纲领后来成为人民军队政治宣传工作的基础。
  • 西方领导科学认为领导力的形成依赖三大要素:一曰恐惧,二曰利益,三曰信仰。恐惧迫使人们服从,利益引导人们服从,信仰则产生发自内心的服从。
  • 陈毅:“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不仅经得起胜利的考验,能做胜利时的英雄,也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失败时的英雄。”
  • 一句名言:人的一生虽然漫长,但关键时刻只有几步。
  • 彭德怀是一团烈火。毛泽东一句“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那是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 希特勒的啤酒馆暴动。
  • 那是一个根本不考虑毛泽东讲话时间、地点的时代(文革期间),翻开就念,念完就用,而且主要是对别人而念而用。
  • 孙中山借助一部分军阀的力量打击另一部分军阀的做法不可靠。
  • 中国的热血青年推翻了爱新觉罗王朝,实现了1911年辛亥革命并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后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 工农红军中那个多次出人敢死队长的许世友。
  • 只有两条道路,中间道路是没有的。一切想在革命和反革命中间找出第三条出路的分子,必然遭到残酷的失败,而变为反革命进攻革命的辅助工具。
  • 中共党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步,莫过于出发长征。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最深重的困难与最耀眼的辉煌,皆出于此。
  • 虔诚使领袖人物的个别结论变成普通真理。但共产党人的首要条件却不是虔诚。
  • 所谓决策,往往是面对十字路口的选择。
  • 胜利从来不是鼓掌出来的,不管掌声有多么热烈。它也不是计划制定出来的,不管计划有多么翔实。
  • 中原大战之后,林蔚提出“高官少兵”原则,即对归降的西北军将领官可以给得很大,兵却编得很少。
  • 中国有三个半军事家:蒋百里、杨杰、白崇禧、刘伯承(1916年3月,在攻打丰都时候,有一颗子弹射穿了一只眼睛,因为瞎了一只眼,算半个)
  • 给人以火星者,必怀火炬。
  • 佛家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过程为一劫。万劫,言谓时间,之漫长。万劫不复,意为永远不能复活。
  • 越在困难的时候,作为领导人越要冷静,要敢于负责。
  • 1935年12月,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结束,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 失败孕育着胜利的种子,胜利也包含着失败的基因。
  • 真理在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一轮光芒四射的红日。更多的时候,它可能只是黑夜中一道闪电,甚至是遥远的前方一缕若明若暗的微光。发现真理,需要智慧。跟随真理,则需要勇气。
  • 四渡赤水在后人看是伟大的,但伟大从来以苦难为代价。
  • 我们总结自己的历史,辉煌是财富,教训也是财富。甚至是更值得珍惜的财富。
  • 以退为进,这是近代中国政治中屡见不鲜的手法。
  • 毛泽东写的《纪念白求恩》,称赞白求恩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1888年诞生的《国际歌》就唱到: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
  •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逝世,享年89岁;
    1938年张国焘脱离共产党,后来加入戴笠的军统,1979年12月在多伦多逝世。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在檀香山逝世,享年101岁。
    2003年10月23日,宋庆龄在美国纽约逝世,享年106岁。
  • 师哲问,我们和王明的真正分歧在哪里?毛泽东沉默片刻,这样说了一句:他为别人(个人注:指苏联)考虑得太多了,为我们自己考虑得太少了。
  • 需要热血的时代,便只能是年轻人的时代。
  • 幸福是安宁。这块土地什么也不缺,恰恰是缺安宁。
  • 蒋经国(蒋与原配毛福梅的儿子),曾经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与邓小平是同学),并加入共产党。年轻的时候,还在报纸撰文写信大骂其父,大有势不两立的意思。后来,还是回到蒋介石身边当起太子了。
  • 遵义会议是中共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中国革命与共产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意义重大的转折点。
  • 从1934年10月10日开始长征,到1935年9月27日的榜罗镇会议,终于确定最终的根据地为陕北,长征的战略目标终于最终选择完成。
  • 四渡赤水,并非指挥若定,神机妙算,基本上还是相机而动,一次次的寻找,又一次失去,就是因为失去根据地的红军,迫切需要找到新的落脚点而皆未实现,所有的目的都是一个,为了打破第二的围追堵截。并且,毛泽东一生中打了四次败仗(高兴圩、南雄、土城战役、茅台战役),有两次就发生在四渡赤水期间,包括一渡赤水之前的土城战役,三渡赤水前的茅台那次战役(鲁班场战役)。
  • 1935年6月25日,中央红军、红四面军在懋功会合。但之后,1935年9月9日,张国焘在卓木雕成立伪中央(1936年9月26日结束分裂),使红军因内部分裂面临覆灭的可能。
  • 1991年,91岁的张学良在美国纽约实事求是地回忆了当年的一幕:“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的判断是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打不还手,骂不还手。是我下的指令。”
  • 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将是无穷无尽的。
  • 刘志丹等人创立的陕北根据地,使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在前后整整一年二万五千里的寻找中,终于找到了一个落脚点。
  • 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 覆巢之下,安得完卵。
  • 血脉偾张:fèn
  • 嬗变:shàn,变迁,更替,古同“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