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清朝十二帝》读后感

黑格尔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
比较了好多关于清朝历史方面的书,《正说清朝十二帝》因为丰富的彩色插图吸引了我。书中每个章节根据内容,配有各类的图片,包括人物画像、物品图、景色图、书法图、名画等等。
但可能是正说的缘故,书中文字还是比较晦涩,故事也比较平淡,缺少了《明朝那些事儿》的诙谐、有趣感。
清朝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中国已经从盛唐时期的万国之国,没落成了落后挨打的一方。
当时,西方主要的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美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这些国家对内努力发展工业,提高科学技术,对外进行殖民扩张。近邻日本也实行了明治维新,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而清朝还沉浸在“天朝统御万国”、“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一通有无”的幻境中。在强敌面前,清朝皇帝采取“率祖旧章”、“持盈保泰”的保守态度,导致国家一步步滑向了灭国的境地。

掩卷沉思,有两个场面印象特别深刻。
其一,关于道光传位给咸丰的故事
本来六阿哥(奕訢)有才有贤,道光也想过立他为太子,但是在一次狩猎后,故事发生了变化。

【藏拙示仁】
《清史稿·杜受田传》载:道光晚年诸皇子随其南苑围猎。六子奕訢射猎最多。四子奕詝未获一物,道光究其因,奕詝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
宣宗大喜以为仁孝,于是放弃德才兼备的奕訢,密立有德无才奕詝为储。咸丰后来遇大事缺乏胆识、远略,退缩、逃避,连基本的“德”也是欠缺的。

有句话说得好,德往往是缺才的掩饰。如果评价体系倾向于德,那么就会滋生出一批道义制高点的伪君子。而人才却因此而埋没。管理也一样,在工作上必须有明确的成果作为考核依据,道德的方面可以通过制度、监督进行规避。例如马丁·路德·金在私德上是有问题,但是不能因为这些否认他为黑人争取权利方面的贡献。所以,道光的选择其实也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其二,关于道光皇帝节俭的故事。
在道光朝,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吃了败仗。然而,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继续封闭,狂妄自大。本来应该在鸦片战争后,总结教训,卧薪尝胆,弃旧维新,进行改革,消除隐患;道光皇帝却以穿补丁裤子显示节俭,这些纯属是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司马光在写下《资治通鉴》的时候,想通过本书“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但是封建皇朝的2000多年,悲剧却还一再上演。
杜牧在《阿旁宫赋》中感叹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欹(qī)器】
    孔子观于鲁桓公(公元前711年~前694年在位)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文章摘录

  • 泰化否,否生泰
  • 正如一位哲人说过的,在权利争夺的平行四边形诸力中,两条边的的两个不同方向的分力,斗争的结果,既不是这条边的力,也不是那条边的力,而是对角线的力,就是两个分力所产生的一个合力。
  • 临大事,有静气。青年天子玄烨在危机时刻,持心坚定,气静不慌。他为了安定惊恐的军心,慌乱的民心,每天游景山,观骑射,以示胸有成竹。有人进行讽谏,康熙置若罔闻。事后他说:“当时我要是表现出一丝惊恐来,就会人心动摇,说不定会出现意外的情况!”他的坚定决心和平静心态,对于稳定大局和安定人心,起了很大的作用。
  • 看来康熙对待吏治,还缺乏系统的制度:严格制度,使官吏不能贪污;严厉惩处,使官吏不敢贪污;严定薪俸,使官吏不必贪污;严肃教育,使官吏不想贪污。
  • 教育能影响一个人,而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
  • 雍正巧妙的将自己隐藏起来。他对父皇表示忠孝,又尽力友善兄弟,并交好朝廷诸臣。他以不争为争,坐收渔人之利。
  • 雍正为了谋取皇位,韬光养晦,费尽心机。他的心腹戴铎,在康熙五十二年为他谋划到:
    处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长,恐见其弃;过露其长,恐见其疑,此其所以为难。处众多之手足也,此有好竽,彼有好瑟,此有所争,彼有所胜,此其所以为难。……其诸王阿哥之中,俱当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为忌,无才者以为靠。
  • 康熙:“当初拘禁...时,并没有一个人替他说话,只有四阿哥深知大义,多次在我面前为...保奏,像这样的心地和行事,才是能做大事的人。”
  • 年羹尧与隆科多两人,对雍正来说,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对他们自己来说,则是知进不知退,知显不知隐,泰极否来,自酿其祸。
  • 乾隆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十全武功是:“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 在乾隆时期,世界上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英国工业革命;第二件是美利坚合众国成立;第三件是法国大革命。这三件大事再加上此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
  • 据说和珅在狱中,自知生命不久,对着窗外元宵明月,感慨赋诗道:“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
  • 嘉庆时期面临一系列的社会危机,但是嘉庆都把上述问题做个个案看待,他没有也不可能从制度上去加以解决。
  • 道光皇帝年轻时,曾写道:“事愈大,心愈小;情愈急,气愈和。”可见他在年轻时,就十分注意磨炼自己的性格。
  • 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鸦片战争清朝失败是必然还是偶然?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历史责任是穆章阿还是道光皇帝?
  • 【史鱼尸谏】
    春秋时期,卫国有位贤人蘧伯玉,为人正直且德才兼备,但卫灵公却不肯重用他;另一位叫弥子瑕的,作风不正派,卫灵公反而委以重任。
    史鱼是卫国一位大臣,看到这种情况,内心很是忧虑,但屡次进谏,卫灵公始终不采纳。
    后来,史鱼得了重病,奄奄一息,将要去世前,将儿子唤了过来,嘱咐他说:「我在卫朝做官,却不能够进荐贤德的蘧伯玉而劝退弥子瑕,是我身为臣子却没有能够扶正君王的过失啊!生前无法正君,那么死了也无以成礼。我死后,你将我的尸体放在窗下,这样对我就算完成丧礼了。」
    史鱼的儿子听了,不敢不从父命,于是在史鱼去世后,便将尸体移放在窗下。
    卫灵公前来吊丧时,见到大臣史鱼的尸体,竟然被放置在窗下,如此轻慢不敬,因而责问史鱼的儿子。史鱼的儿子于是将史鱼生前的遗命告诉了卫灵公。
    卫灵公听后很惊愕,脸色都变了,说道:「这是我的过失啊!」于是马上让史鱼的儿子,将史鱼的尸体按礼仪安放妥当,回去后,便重用了蘧伯玉,接着又辞退了弥子瑕并疏远他。
    当孔夫子听到此事后,赞叹地说道:「古来有许多敢于直言相谏的人,但到死了便也结束了,未有像史鱼这样的,死了以后,还用自己的尸体来劝谏君王,以自己一片至诚的忠心使君王受到感化,难道称不上是秉直的人吗?」
    《论语》有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身为臣子,为国为民,尽忠职守,劝谏君王,是为臣的本分。
  • 陆游曾经在《钗头凤》中这样感叹差错凄惨的爱情: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 当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原因之一是“天子守国门”。
  • 【钩弋(yì)夫人】
    《汉书·外戚传》:“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恐女主颛恣乱国家,犹与久之。”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武帝弥留之际立刘弗陵为太子,以大司马霍光辅政。刘弗陵即位,为汉昭帝,时年八岁。
    钩弋夫人被赐死后,有人对欲立其子而杀其母的做法不能理解。《资治通鉴·汉纪十四》中记载了武帝的一段解释:“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对此,早有论者指出“自古帝王遗命多矣,要未有如汉武之奇者。”(明人张燧《千百年眼》)
  • 中国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皇帝以来,直到1912年宣统皇帝退位,历经2132年,有349位皇帝。
  • 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
  • 连中三元:乡试:解(jiè)元; 会试:会元; 殿试:状元
  • 解的几种读音
    “解甲归田”的“解”“ji씓解甲”,就是脱去束在身上的铠甲,故“解”当读jiě。
    读为“jiè”的“解”字,主要含义有:1:押送,如“解差”(旧时押送犯人者)、“解送”(押送财物或者犯人等);2:“解元”,明清两代称考取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为“解元”(因为唐朝举进士都是由地方官解送入试,故称)
    “跑马卖解”的“解”“xiè”
    读为“xiè”的“解”字,旧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如“跑马卖解”(特指骑在在马上表演的技艺)、“解数”(本指战术驾驶,后泛指手段、本领)等。还有,姓也读此音,如:歌手“解晓东”的姓就是这个读音。
  • 有位哲人说过:“当今列强,有今而无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中国,有古有今。”
  • 纳兰性德,其父为康熙朝大学士明珠。纳兰性德22岁中进士,著有《纳兰词》。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其《长相思》云: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国无此声。
    注:聒(guō)声音吵闹,使人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