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致良知《王阳明大传》读书笔记

众所周知,王阳明因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而名闻天下。但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王阳明的思想也是在人生的不断磨砺中逐渐形成。
 
自古以来,江浙地区名人辈出,孕育出众多英雄豪杰、文人骚客。
王阳明,浙江余姚人(属绍兴),名守仁。他老爸王华,又称“龙山先生”,明朝成化十七年状元。
 
王阳明早年沉溺于道教、佛教,后期悟出了它们的不足,进而笃信儒学。
而导致王阳明思想发生巨大转变的核心也是关于对孝道的理解。所谓百善孝为先,这是儒学的根本,也是不同于道教、佛教的一种入世思想。俗话说:爹娘便是灵山佛,不敬爹娘敬甚人?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从人物传记中收获的最大价值就是让自己明白,自身所谓的各种不如意,和那些名人经历的苦难相比,只能说是微不足道。
 
王阳明,被人们称作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完人之一,一个是孔子,另一个就是王阳明,半个曾国藩。
 
王阳明是大圣人、大儒家、大豪杰。道德层面无出其右者,文学造诣也很高,在军事层面更是文人中的佼佼者,其军事的三征功绩在历史上都是赫赫之战功。
 
但即使是这么一位圣人,也因奸臣的诋毁,在政治上屡屡受到打压和迫害。
 
就像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说的“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被贬到贵州龙场的王阳明,龙场悟道,在那里悟出了“心则理”的思想和“知行合一”的学说,并在晚年提出了“致良知”。形成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体系。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根基,良知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知行合一”就必须要在事上磨炼。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知行合一讲究的是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