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读书心得

中心思想
我们人类思维是从分析思维(处理多个独立变量之科学)到整体思维(处理相互依赖变量之科学和艺术)的转变。
分析思维是一个包含三个步骤的思维过程。首先,它把需要了解的东西给拆开;接着尝试去单独解释被拆开的每一块的行为表现;最后,再把对各个快的理解汇集到一起,构成对整体的解释。而系统思维则采用不同的过程,它把系统放到它所属的一个更大的环境中,去理解和学习它在这个更大整体内所扮演的角色。
全书从开放性、目的性、反直觉行为、多维度、突现性五个维度对系统思维进行了阐述,同时,结合人类社会、商业社会,对几个典型的案例的系统设计思维进行分析说明。
最开始以为本书是讲信息化系统(IT系统)的整体思维以及相关的设计思想,看了之后,才知道主要是针对人类社会以及商业社会的整体思维进行讲述的。

系统思维的五个维度

  • 对系统的管理需要加强对交互环境的管理,即向上管理。系统所需的领导力也应该是如何影响不可控关系人的能力。
  • 理智选择是可以规避风险的,而情感选择不会,风险恰恰是刺激与挑战的一个重要属性。
  • 目的性系统是一个价值导向的系统。
  • 世界并不是由那些所谓正确的人所掌控的,而是由那些可以说服他人认同自己的人来掌控的。(所以,要学会说服别人的能力)
  • 突现性的本性决定了我们无法对其进行分析,也无法利用分析类的工具进行操作,也不符合任何因果关系的解释。比如生命的现象,这个最值得注意的突现性属性,却没有人能够找到生命真正的起源。
  • 各部分之间良好的协调和增强的交互作用会产生一种共鸣。而这种共鸣的力量比每个部分的力量相加之和大一个数量级。(类似球队的化学反应)
  • 反直觉行为的含义是行为产生与预料完全相反的结果。就如常说的地狱之路是由善意铺成的。事情可能在转机之前就变得更糟,或者反之亦然,我们的成败都有可能源于错误的理由。
  • 混沌理论肯定了迭代在发现复杂模式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与我长久以来坚信迭代是整体方法的本质以及设计方法学的核心的观点不谋而合。
  • 我们永远不能低估自身对变化的抵抗程度。传统的观点就像守旧派,他宁愿牺牲也不会投降。
  • 对熟悉环境的舒适感加上对未来的恐惧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力量,甚至会超越变化可能带来的潜在的自身利益。人们可能因为美好的初衷而被打动,甚至全心全意地给予支持。但是当这个想法开始临近实施时,不安全感和自我怀疑便开始产生。支持者们潜意识中可能已经开始破坏自己的努力成果,并阻止改变的发生。
  • 系统动力学中一个被普遍认同的观点是,量变在某个关键点之后就会带来质变。
  • 有时候,超前于时代的人往往比落后的更加可悲。
  • 被动适应一个恶化的环境,是通向灾难之路。

文化与技术

系统思维认为文明是文化(软件)和技术(硬件)交互中涌现出的产物。技术是无国界的,不受阻碍的增长,而文化是局部的,固执的抗拒变化。

系统思考的四大基础

  • 整体思维,把系统放到更大的、包含它的系统之中,去研究它所产生的影响。

文章摘要

  • 生物系统主要通过遗传密码来达到自组织,社会系统则通过文化密码,而社会系统的DNA就是他们的文化。
  • 系统思维经历了三代不同的变化:
    第一代系统思维(运筹学)处理在机械(决定性)系统中,相互依赖性带来的挑战。
    第二代系统思维(控制论和开放系统)处理在生命系统中,相互依赖性和自组织(负熵)带来的双重的挑战。
    第三代系统思维(设计)处理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相互依赖、自组织和选择带来的三重挑战。
  • 文化决定了一个群体的伦理规范。如果程序员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代码,如果不进行额外配置,该语言就会使用期默认的参数。同样,如果不进行明确的选择,文化就会将它的默认价值观强加给其中的参与者。(文化作为默认的决策系统)
  • 人要学着时不时停下来,审视自身,然后再出发。
  • 以服务于企业的需求来服务自身。
  • 大规模生产不仅产生了量变,还引起了问题本身的质变。问题已经不再是如何生产了,而是如何销售。
  • 组织规模和组织控制系统的效能是反比关系,这使得大企业不得不走向分权之路。但是这样的结果又违背了无差异及统一指挥原则。
    权利下放会导致混乱和局部优化。解决生产问题的最佳答案可能和解决营销问题的最佳答案相冲突,可能也不是财务和人事想要的最佳答案。这或许就是大多数企业总是不断在集权和分权之间摇摆震荡的原因。(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选择在人的成长中处于核心位置,成长是对选择能力的提升;设计是选择和整体思维的载体。
    (个人注:类似黑客帝国中Leo的世界)
  • 控制,意味着采取必要且充分的行动获得所期望的结果。而影响,以为这采取的行动是非充分的,只是所获得结果的合力之一。
  • 伟大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断言,宇宙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有着消除所有特异性的趋势。这样的话,宇宙的终极状态便是同一和随机;但是量子理论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认识到宇宙其实是一个开放系统,开放系统是负熵并且趋于秩序化的。
  • 生命系统和环境之间的交互是认知活动,生命的过程就是认知的过程。生活就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过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认知达到一定复杂性后呈现出的结果。
  • 过去,空间是宇宙的主要成分,因为原子的99.999%都是空的。但是在量子世界观中,空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不再有所谓的空无一物,空间中的任何地方,现在都被认为充满了各种“场”。不可见,不能摸、听不见、尝不着、没气味的“场”。我们的五感感觉不到,却如同存在于其中的粒子一般真实。
  • 没有欲望的能力是无力的,就如同没有能力的欲望是无望一样。
  • 化冲突为竞争关键是寻找共同的目标,寻找的层次越高,找到共同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
  • 复杂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依赖于所牵涉的变量的数目和交互特性。
  •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数学工具大多是基于线性的。而不是非线性的。在线性系统里,整体的取值可以由其部分的值累加而得到。相反,非线性系统是典型的突显性属性,整体由其部分的交互产生。
  • 现实中的数学模型对参数、变量及相互关系进行简化模拟,但是,现实社会是一个混沌系统,对初始差异是非常敏感的。
  • 本质上,那些交互定义了相关性,进而导致了系统中的非线性。正是相关性造成了我们认知能力的最大挑战,而这种挑战就需要我们以运筹建模来应对。模式识别是理解和改变这种不受欢迎行为的关键,这直接促使我们产生了对要研究的现象,开发交互式运筹绘图的需求。
  • 成本的75%是由设计决定的。
  • 平台是为某一类模块预先定义好的宿主。这类模块中的每一个都可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这个特征定义了他们与系统的其他平台和模块的关系性质。从本质上说,平台是一个预先定义好的接口,他的关键功能是简化和管理其所有模块类与整体框架中其余部分之间的交互。
  • 目的指出了系统存在的原因,他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规格则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设计回答了“如何做”的问题。
  • 孤立的局部优化一组相互依赖的变量中的每一部分,并不能够优化整个系统。
  • 分别对待成本最小化和收入最大化这两个目标,在系统内部产生了一个基本的矛盾。为实现收入最大化,销售人员就偏向于增加产品的种类,添加定制化的功能,短时间内交付产品,等等。而另一方面,为实现生产成本最小化则可以简单的通过标准化生产过程来达到,但这也意味着减少产品的数量和长期的生产进度。因此基本矛盾就产生了。解决市场问题的最佳答案是牺牲生产。反之亦然。...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是寻求绩效指标的兼容性,而非在不兼容的集合之间寻找折中。...我们关注的真正重点事项相容性,也就是绩效指标必须按照一方成功,不会导致另一方失败的原则来设计。
  • 在市场经济中,价值是由用户来定义的,随着我们朝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价格逐渐变成不可控变量。而成本,因为技术的进步,正逐渐变为可控变量。
  • 组织理论主要处理两种关系:职责(谁对什么负责)和权力(谁对谁汇报)。
  • 在选择任何度量标准时,一个重要的考虑是其简单性。产生一个度量标准的成本,不应该超过其产生信息的价值。尽管应该更倾向客观度量,但如果获取客观度量结果的代价过高,那么就可以使用一个主管度量代替。记住,集体的主观便是客观。比如在评价一个体操运动员的表现时,我们是基于多个不同的裁判的集体裁决。
  • 在社会学领域里,因果在时空上是分离的。一个行动所带来的后果可能过一段时间后才能体现。
  • 医疗系统面向处于最脆弱状况的人群,涉及生活中最为敏感的方面。
  • 质量、成本和时间相互关联,并且形成了一个互补的整体。牺牲其一,必然损失其他。
  • 组织将变得扁平化,决策能在相关的最低层作出。
  • 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