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思维》读书笔记

博弈论类似中国古代的纵横家,他们通过各种类似博弈的故事,建功立业。
而博弈论是在西方科学体系基础上的一种模型,把商场、生活、工作上的各种博弈,转化为数学模型,借鉴一些数学的方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不过,数学、物理模型的要义就是抛开次要因素,抓住核心要素来建立。但是,实际上,一些次要的因素的变化,往往会导致较大的差异结果。例如蝴蝶效应,所以实际上的博弈论并不能一概而论。再说,博弈论最难的地方就是在一个案例(事件)中抽象出对应的数学模型,还要找到核心的要素,保留核心的要素,剔除次要的因素,这要靠经验、水平了。
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候,经验比这些所谓的科学手段还更有效。一个人能根据经验,对一些形势、人性做出的判断,比通过博弈工具更直达事件本质。
再说,博弈总感觉是在术层面上的技巧(雕虫小技),而仁义、大智若愚这些大道层面上的思维,其实其境界更高

一、策略思维的简要说明

1、定义

策略思维是关于了解对手打算如何战胜你,然后战而胜之的艺术。关于策略思维的科学称为博弈论。在社会科学中,研究策略性决策制定过程的分支称为博弈论。

2、策略思维

策略思维认为人都是理性的。
换位思维: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来观察问题。不过,从别人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做起来并不容易,我们总喜欢把别人看做和我们一样的人,而不是不同的类型。博弈论要求你设身处地,仔细分析自己若处于对方的境地,思路会有什么变化,哪怕你完全不能同意他们的见解。
在你做决定的时候,必须将冲突考虑在内,同时注意发挥合作的效力。类似的互动决定就具有策略性,与之相适应的行动计划称为一个策略。

  • 其它人的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究竟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利用这些信息指导我们自己的行动。
  • 在博弈论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能忽略自尊和失去理性的这两种要素。
  • 先行者处于不利地位:在博弈游戏里,抢占先机、率先出手并不总是好事。因为这么做会暴露你的行动,其他参与者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占你的便宜。(类似高手不先出招一样:))。

3、博弈分类

博弈分为同时发生、相继发生。

  • 冲突的博弈
    零和博弈
  • 合作的博弈
  • 冲突+合作的博弈
    存在博弈均衡(或者没有)。

4、博弈均衡

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个策略组合,其中,各方的行动就是针对对方行动而确定的最佳对策。一旦知道对方在做什么,就没人愿意改变自己的做法。博弈论学者把这么一个结果称为 “均衡”。这个概念是由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约翰·纳什(John Nash)提出的。
有些博弈存在好几个均衡,有些博弈却一个均衡都没有。

5、视觉辅助工具

1)树状图(决策树、博弈树)—— 相继行动


2)博弈表 —— 同时行动

显示所有可能想象得到的策略组合将会相应产生什么结果。

3)博弈均衡图

二、博弈四大法则

1、法则1(相继行动):向前展望,倒后推理。
向前展望,倒后推理:应该首先明确自己最后希望达到什么目标,然后从这个结果倒后研究,直到找出自己现在应该选择哪条道路,这样才能保证以后可以达到那个目标。这种策略,一般从未来某个固定点开始考察
2、法则2(同时行动):假如你有一个优势策略,请照办。
3、法则3(同时行动):剔除所有劣势策略,不予考虑,如此一步一步做下去。
4、法则4(同时行动):寻找这个博弈的均衡,即一对策略,按照这对策略做,各个参与者的行动都是对对方行动的最佳回应。
5、混合策略(同时行动)
如果以上法则2、3、4都不行,这时候你需要将你的策略混合运用,“混合策略!”

三、策略行动

针对相继行动的博弈。
策略行动:一个策略行动的设计意图在于改变对方的看法和行动,使之变得对自己有利。其突出特征是刻意限制你的行动自由。例如声称(威胁),如果对方怎么样,你就一定会怎么样之类的。

1、以牙还牙法则

体现了任何一个性质有效的策略应该符合的四个原则:清晰、善意、刺激性和宽容性(保持一定小概率的容忍,防止误判)。
适度原则:不过最小限度、可行(可信)而又达到目的的威胁是最佳的。
一个成功的威胁是那种完全不必实现的威胁。不战而屈人之兵。

2、随机策略

随机性可以通过看你的手表的秒针,如果是单数怎么样、双数怎么样,或者在哪个期间怎么样。
随机策略的最广泛的用途在于以较低的监管成本促使人们遵守规则。规则在于,预期的惩罚应该与罪行相称,而这种心理预期应该将被逮住的概率考虑在内。

3、混合策略

只适用:两个选手各有两个策略的零和博弈。


选择这个点的混合策略,会形成一个博弈上的均衡,双方都没有方法改善自己的地位。

4、跟随策略

追踪而来的新公司总是倾向于采用更加具有创新性的策略,而龙头老大们则愿意模仿跟在自己后面的公司(例如腾讯:-))。

四、其它的一些策略

1、边缘政策

边缘政策则是你愿意在事实发生前创造这个风险,却在时机来临时不愿意将这个风险付诸实践。
核心是一种风险管控机制,发出一种双方都不能承受的结果的风险提示(但不是确定的提示)。完全成功的边缘政策仍是一门艺术一种冒险

2、不稳定的均衡点

开始严格执法,达到一个正向均衡之后,后期就能自动的达到良性循环。有点类似自适应了。

3、投票的策略

投票表决的次序就有可能对最后的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第230页“法庭的秩序”这一章的关于法庭运转方式对囚犯判决结果有严重影响的例子很有趣!

法庭的秩序

4、讨价还价

讨价还价的本质在于提出折中的方案解决分歧。
要看谁有相对优势,能支撑更多时间(等待成本较低),一般就能获取到比中间值更高的收获。
谈判者应该将所有有关共同利益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讨价还价,利用各方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同,达成对大家来说都更好的结果。

文章摘要

  • 谈判有一个策略:在最后期限做出一定的让步,同时,提出自己最核心的要求,这时候,一般大家都想到尽快结束谈判,从而做出让步。
  • [数学定理要思考其应用,而不再纠结与其严格的证明!]
  • 有一个重要的结论:博弈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的人数。参与者越多越好。
  • 假如你不得不冒一点风险,通常是越早冒险越好。
  • 寻找优势策略是每一个人首要的任务。
    名句:爱过之后失去总比从来没有爱过好。换而言之,爱是一种优势策略。
    优势策略的优势是指你这个策略对你的其它策略占有优势,而不是对你的对手的策略占有优势。
  • 只要你有行动的自由,你就有让步的自由。
  • “围师遗阙”是指包围敌人,要留缺口;出处:《孙子兵法》《军争篇》:“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给对方一条路,不然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或者说狗急跳墙。
  • 对于耐用品,一个垄断者实际上是在跟以后的自己竞争,从而使市场变得富有竞争性。
  •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杜甫
  • 扑克玩家应该隐藏在自相矛盾的面具后面。
  • 我们的晚餐并不是来自屠夫、啤酒酿造者或点心师的善心,而是来源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每个人]只关心他自己的安全、他自己的得益。他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提升他原来本没有想过的另一目标。他通过追求自己的利益,结果也提升了社会的利益,比他一心要提升社会利益还有效。《国富论》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
  • 差额选举是指候选人数多于应选人数的不等额选举。
  • 马太效应:圣经中“马太福音”的故事: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 招标:一个简单的机制就是将合同判给开价最低者,但付给她开价第二底者的价码。
    【个人注】但是在中国这种围标厉害的国家可能行不通;-)
    拍卖其实也是相当于将物品授予开价最高者(心理价位),而价码等于次高开价(超过这个价,次高开价人就退出了)。
  • 杀鸡儆猴。“杀鸡儆猴”说的是杀掉鸡来吓唬猴子,比喻惩戒一个以警戒其余。
  • 三方对决
    话说有三个仇家,分别叫做拉里(Larry)、莫(Mo)和卷毛( Curly),他们决定来一场三方对决。总共有两个回合:第一回合,每人得到一次射击机会,射击次序分别为拉里、莫和卷毛;第一回合过后,幸存者得到第二次射击机会,射击次序还是拉里、莫和卷毛。对于每一个参与对决的人,最佳结果都是成为惟一幸存者;次佳结果则是成为两个幸存者之一;排在第三位的结果,是无人死亡;最差的结果当然是自己被对方打死。
    拉里的枪法很糟糕,瞄准10次只有3次能够打中目标。莫的水平高一点,精确度有80%。卷毛是神枪手,百发百中。
    那么,拉里在第一回合的最优策略应该是什么?在这个问题里,谁有最大的机会幸存下来?
    案例的意义:弱者可以通过放弃自己的第一个成功机会来取得更好的结果。
  • 歌利亚是《圣经》故事中被牧羊人大卫杀死的巨人。
  • 部队的训练
    1、无条件服从
    例如日常的折被子,就是训练士兵不问原因,无条件服从,形成条件反射。训练出不问是非的战斗机器。
    2、自豪感
    灌输为祖国自豪、为当兵自豪。自豪感通常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情感。
  • 有些案例没有标准的答案,不过,这也是人生的一大特点。许多时候,并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答案,只能用并不完美的方法处理遇到的问题。(见招拆招、船到桥头自然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