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永恒之道》读书心得

有人说过,读书是获得第二人生的过程。
《建筑的永恒之道》是一本很有哲学感的讲述建筑的书,作者试图探究建筑的永恒之道,探究什么样的建筑能给人们带来活力、带来生机。
作者认为,建筑是为人服务的,一个和谐的、自然的,能让你感觉到自己、感觉到生活气息、有活力的地方是建筑追求的目标。
本书先是介绍了永恒建筑应该具有的特质(作者命名为无名特质,因为无法确切的用某个词语来下定义),然后为了满足这些特质,作者联系我们的语言、自然的进化,提出了用一种模式语言来构建满足这种无名特质的建筑,从私人住宅、到街区、到城市,一切都能涵盖在这种模式语言中。
在这本书之后,作者还写了一本专门介绍建筑模式语言的书----《建筑模式语言(上下册)》,其中共记录了253个模式,具体描述了各种具体建筑的模式。
作者认为,一种建筑形式能抵消各种系统内的作用力(例如内在精神力、社会和心理作用力、经济作用力、结构作用力等等,见本书P195),那就是具有无名特质的形式。建筑也像一个生命体,各个环节都体现出生命的特质,系统系统的完整性。而在模式语言方面,也像生物界一样,有对应的遗传密码、变异。保证了模式语言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提到理想话的模式语言设计,做到所有的建筑符合个性的的要求、符合心灵的要求,设计师不能做出任何妥协。但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现在工业化的时代,效率、成本(时间、人工)的考虑,要求设计师做出更多模式化的、千篇一律的建筑产品,而不是艺术品。

电影《英雄》中秦始皇说过剑有三重境界:
- 第一重境界,手中有剑,心中亦有剑;
- 第二重境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 第三重境界,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
独孤求败的木剑级就像秦始皇所说的第二重境界,讲求手中无剑,剑在心中虽赤手空拳,却能以剑气杀敌于百步之外,而剑法的最高境界,则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是以大胸怀包容一切那便是不杀便是和平。

  • 个人注:人最难的是克服对未来的恐惧,包括对死亡、财产、安全等的恐惧,当你放下这一切的时候,就能成为另外一个自己。
  • 每个地方的特征是由不断发生在那里的事件(自然的事件+生活的事件?)的模式所赋予的。
    (个人注:一个人的特质是由他经历过的事情所赋予的)
  • 个人注:一个城市的特质也和你用哪一种眼光去审视这个城市有关,有人在广州找到了繁华的都市气质,有人在广州上下九找到了千年古都的简朴气质,有人在广州的城中村找到了广州的亲和感。
  • 空间中给的每一个模式都是有与之联系的事件模式。
  • 在原子尺度的规模上,他们是作为可统一的重复整体出现的。
  • 如果有一个有顶但却开敞的外廊或走廊的转换空间,这转换空间(个人注:如果的过渡空间)就是一个室内、室外间的心理上的过渡,它更自然地把你从室内带出而进入庭院。
  • 没有死的存在和对死的意识,自然的特征就不能出现。
  • 无名特质不能创造,只能由一个过程来产生。
    (个人注:就像一个人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
  • 每一个模式就是一个规则,它描述了产生它所限定的整体,你所必须要做的事情。
    个人注:建筑设计 类比:1、胎儿(整体的展开) 2、语言 (要素+规则+创造力)
    从数学的观点看,最简单的语言是一个包括两个系列的系统:1.一系列要素或符号。2.组合这些符号的一系列规则。
  • 所有的好毛毯都遵从这一规则:不管两块并列的颜色再哪儿,它们之间总有第三种不同颜色的细线条。
  • 个人注:特别的特点,反而容易发现,普通的,反而容易让人熟视无睹。
  • 两侧采光这种特定模式从人们的建筑知识中消失了。
  • 圆的严格数学定义:各点同中心点等距。
  • 为使设计有意义,需要遵从模式的精神,而不是字面的意义。
  • 寻找一个名字是创造或发现一个模式的基本部分。
  • 不是建筑使这个小客栈趣味盎然的,而是发生在那儿的事情-- 是你遇见的人,你在那做的事情,人们入睡前讲给你的故事。
    个人注:建筑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对某种生活方式的憧憬。
  • 庭院、城市的中心广场是人们交流聚会的地点。
  • 判断一个模式的好坏,我们总可以自问,一个模式给我们何种感觉,而且我们也总可以同样询问他人。一个人的感受是直接和明确的
  • 然后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平衡模式的概念深深扎根于感觉的概念。但尽管如此,感觉本身并非事物的实质。
  • 这一陈述是用宗教的热情来表现的。
  • 当一个小孩从父母或从周围的人那里“学习”语言,他没有学他们语言之中的所有的规则--因为他不能看到或者听到规则。他只听到他们说出的句子。而他所做的就是为自己创造规则的系统,规则完全是第一次由他创造的。他不断的改变这些规则,直到用这些规则,他能够产生出同他听到的语言相像的语言。在这一阶段,我们说,他“掌握”了语言。
  • 城市是个有生命的东西,其模式即是活动模式,有是空间模式。
  • 个人注: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的,管理也一样。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技术、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材料,都需要我们探究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科学。但是管理也像生物体一样,有些本质的DNA是不变的,是可以传承的。
  • 设计常常被想成一个综合的过程,把东西放到一起的过程,结合的过程。但我预先的部分加起来不可能形成有自然特征的任何东西。
    但是设计就像胚胎的发展一样,在发展的每个阶段,新的结构出现于已经出现的结构之上。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操作序列,每个操作分化了由以前的操作所作出的结构。
    一个婴儿,从目前怀孕的第一天起,就作为一个整体,每天都是一个胎儿的整体直至诞生。它不是把部分加起来的一个顺序,而是一个本身的扩展、卷曲、分化着的整体。
    (个人注:设计的步骤也大概如此:先总体后局部,整体比细节重要,因为他控制了整个设计,设计分层进行,每层的整体又控制了对应层的细节)。
  • 个人注:设计时先用心去想,你想象中的住宅是怎么样的,从功能的角度、从将来要发生的事件的角度来想,而不是具体的构件。
  • 一张画,甚至一个粗略的草图,都是非常刻板的---- 当设计还在胚胎状态的时候,它具体化了远远超出设计本身所要求的细节处理。
  • 人们常说,一组人不能够创造一件艺术作品,或任何完整的东西,因为不同的人各执己见,因而使最终的作品成了不具特色的折衷物。
  • 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城市必须由规划师做出规划或蓝图。据说,如果城市的秩序不是这样产生,城市将不会有秩序。于是,人们竟不顾所有传统社会建设的美丽的城市和村庄都没有规划图的明显事实而恪守这一信条,人们已经让自己放弃自由。
    个人注:作者反对城市规划,但是其实古时美丽的城市并不代表没有规划,只是说以前的城市规模比较小,在心里想好就行了,不需要复杂的蓝图之类的,但我认识还是有规划的。规划,作为宏观的定位,类似大动脉的性质。细节,类似毛细血管,再由人们生活过程中自发修补完成,这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合理的途径。
  • 我们只有在无我时,才能使建筑有活力。
  • 不畏死的人,是自由生活的人,因为他可以接受即将发生的事情,而不是总在通过努力控制它而扼杀他。
  • 译者注:痛楚的人生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十多年来我一直思考人生周围的一切。我拼命的读书,我不断的旅行,我思考人生的意义,我了解苦难的中国。渐渐的,我发现,一个人的思索只有转化为社会的思索才能真正的推动文化的前进。